顶部广告位
当前位置:>社会关注>正文
【策展与未来】建筑、设计类展览的公共性与社会责任:讨论和实践对策展人同等重要

2020-12-01 来源:未知 责任编辑:admin 点击:

分享到:

2020“策展与未来”青年策展人系列学术座谈活动

■前言

9月3日,由中国美术家协会策展委员会和中华世纪坛艺术馆主办,吴作人国际美术基金会“青年策展人专项基金”联合主办的2020“策展与未来”青年策展人系列学术座谈活动启动仪式在中华世纪坛举办。

本系列活动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担任总策划,吴作人国际美术基金会“青年策展人专项基金”执行长、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院长余丁,北京画院院长吴洪亮,中华世纪坛艺术馆执行馆长冀鹏程担任召集人,邀请8位学术召集人、8位学术评议人和41位青年策展人共同参与。活动包括“全球语境下的中国文化表达”、“建筑、设计类展览的公共性与社会责任”、“科技创新与策展未来”、“全球与本土”四场主题座谈,采用线上、线下两种方式同时进行。

第二场学术座谈的主题为“建筑、设计类展览的公共性与社会责任”。活动现场,主办方代表、中华世纪坛艺术馆执行馆长冀鹏程介绍了举办此次活动的初衷,他表示,活动希望青年策展人把自己最新的研究成果和策展实践,在这里进行充分的表达和交流,让公众了解到中国新一代策展人是如何思考自己和社会、自己和国家以及自己和同行以及行业的关系。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宋协伟作为上半场活动的学术召集人,作了《思辨策展:关系、赋能与责任》的主题发言。

【策展与未来】建筑、设计类展览的公共性与社会责任:讨论和实践对策展人同等重要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宋协伟主题发言

他表示,今天的策展实践在回应紧急且复杂的社会、政治、经济以及生态问题上扮演着重要角色,并试图以独特的视角和方式来回应时代问题。当下策展人的实践通常以更加开放的策展模式和策略,使其成为一个动态,从而产生持续的交流,进而得到了不同方式的批判现状和想象未来的可能性。策展人与观者被重新定位,成为共同的创作者和协作者的过程中,策展人起到某种形式的赋能作用,也起到催化剂的作用,激活展览语境,使观者参与和介入。策展提供可供思考的语境,以及聚集不同能量不断进入一系列与当下密切相关的议题的动力,因此,跨领域、跨学科的连接显得至关重要。对于当代策展人来说,不设限不仅是策展风格的初衷,也是它的未来。

【策展与未来】建筑、设计类展览的公共性与社会责任:讨论和实践对策展人同等重要

策展人、MediumMedia联合创始人王乃一发言

王乃一演讲的题目是《危机时刻的策展》。她指出,反思现状,审视危机,每位策展人都必须面对自己真实的处境。因此,近些年,当代策展议题很大程度上追逐于如气候变化、资源短缺、政治动荡、文化冲突等全人类所面临的问题。策展领域有不断向外延展的趋势,转向更加灵活自由以及与以协作、参与、互动、表演和话语为中心的自发的实践。危机时刻的策展也是源于开设的一门同名课程的实践。实践中不仅对危机的状态做出了辩证的解读与回应,为多元化的观点和经验提供了开放性和表演性的平台,同时也为非物质性策展模式和策略提供可能性。

【策展与未来】建筑、设计类展览的公共性与社会责任:讨论和实践对策展人同等重要

策展人、人工智能公共艺术家、新媒体装置设计师杜心月发言

杜心月演讲的主题是《公共艺术之于城市策展的社会职能思考》。她强调了策展的公共性问题,以公共艺术介入为名的跨媒介跨学科的公共美育集结,上海新天地设计节的策展经历,让她意识到内容的介入对公共场域的激活甚至超出其个人预期,她策划活动的初衷是公共空间的介入,但对于社区、街区也存在某种客观的集合意义。她认为,做城市策展如果要秉承某种社会职能的兑现,应坚持四点:基于现实、思想批判、现场体验以及信息传递。她目前的工作主要是为城市赋能,以及在更新过程中做一些文化创意活动的策划和策略设计。

【策展与未来】建筑、设计类展览的公共性与社会责任:讨论和实践对策展人同等重要

独立策展人李叶萌发言

李叶萌演讲的主题是《如何让可持续贯穿整个展览生命链—以“持续新生”为例的多维度探索与实践》。她分享了于2019年发起并策划的国内首个环保艺术跨界展《持续反应》以及《持续新生》,谈到我们应置身更广泛的领域与视野中,重新思考自然、人类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更好的理解这个正面对着前所未有的人为环境灾害的世界,并试图创造一种即刻行动的未来可能。她希望以艺术为媒介参与自然环境议题,从而建立起一个在地生态系统,传递起可持续的观念,引领可持续的生活方式。她目前正在探索再生材料的问题,比如如何做一场零废弃的展览:从搭建到最后延伸的内容都是可持续的,最后展览自身就成了一个生命体。展览不仅作为一个文化和传播的枢纽,它更应该在这个基础上去连接更多相关的人、相关的行业,跨界到更多相关的领域。

【策展与未来】建筑、设计类展览的公共性与社会责任:讨论和实践对策展人同等重要

深圳关山月美术馆策展人彭宝玉通过连线进行发言

深圳关山月美术馆策展人彭宝玉通过连线的方式进行了分享,他的主题为《策展实践关注设计的社会责任、挖掘设计的文化内涵》。彭宝玉探讨策展实践如何关注设计的社会责任、挖掘设计作品背后的文化内涵。例如从1992年的“平面设计在中国”,到2003的同名展览,前者作用在于让设计行业在传统美术领域之外获得认可,后者提出打造设计之都的思路,“中国设计大展及公共艺术专题展”关注设计和公共艺术的社会责任及其背后的人文关怀和文化思考。他提到,作为设计类展览的策展人,应通过策展来搭建展示设计师设计实力、践行其社会文化责任的平台。对于未来,要通过策展实践给人们一些触动,激发人们的思考。

【策展与未来】建筑、设计类展览的公共性与社会责任:讨论和实践对策展人同等重要

设计互联策展人唐司韵发言

唐司韵演讲的主题是《设计的价值》。她以“设计的价值”这一长期项目为案例,分享过去五年在设计互联做设计策展的思考和体会。她说,设计策展应该回应时代紧迫议题,生产和激发新知识、新理念,把设计放入整体文化中思考。创造新的应用场景,发挥洞察力、想象力和批判精神,在跨越时空的庞杂信息、物质与生命之间构建连接,将公众领入那些望而却步的问题当中。

【策展与未来】建筑、设计类展览的公共性与社会责任:讨论和实践对策展人同等重要

本场学术评议人、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副总经理王晨总结说:

王乃一从宏观的角度,延伸到如何利用当下世界发展的潮流和趋势进行策展;杜心月更多的是探讨如何更好地通过展览传递信息,策展人应该如何创造价值;李叶萌探讨的是人如何与自然和环境和谐相处,由展览本身谈及了展览全产业业态的构建;彭宝玉通过关山月美术馆举办的一系列设计大展,回顾了整个中国设计的发展历程;唐司韵通过分享设计互联做过的展览,体现了深圳欲打造国际设计之都的决心和实际行动。

关于设计展览,他也提出自己的看法:“设计展览有两大价值必须遵循:一是要解决问题,设计要运用到生活和现实中,解决生活中的困难和人类面临的困境;二是要沟通,将一种认知提出来,通过沟通让大家接受,并慢慢形成一种共识。”

最后,他提到:这场座谈提出了两个问题:第一,策展人未来的角色和功能是什么?第二,策展能不能改变未来,能不能对我们的生活和社会起到推动作用?答案当然是肯定的。

下半场学术召集人、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院长、《世界建筑》主编张利,做了《共筑文化自信,共持文明守望》的主题发言。

【策展与未来】建筑、设计类展览的公共性与社会责任:讨论和实践对策展人同等重要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张利主题发言

他表示,我国现在对普遍意义的人的生活质量的关注,以及对高质量新城镇化进程的关注——它们都重新把公共建筑聚焦于社区生活、自然环境和人文传统——完全体现着当前全球性的共识。在21世纪进入第三个十年的今天,城市公共建筑的主要课题不再是服务人和社区的问题,而是如何服务的问题。联合国发展计划署官网近期把“我们今天的生活——设计更繁荣与公平的城市生活“放在头条的标题位置,第17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的主策展人Harshim Sarkis把主题定义为“我们如何共同生活”,号召建筑师们探讨人类如何实现真正的共居。

2020年遍及全球的新冠病毒疫情也从另一个方面给予了我们提醒与启示:既使在技术高度发达的当下,我们的生命健康仍然是不断受到挑战的,而保证我们的个体平安应对这些挑战的基地正是我们的群体所属的城市与社区。我们的城市需要告别建筑师个人英雄主义的时代,实现向社区、环境与民生的回归。在我国年轻一代建筑策展人群体的努力下,这一回归正在变成现实,在他们的身上,我们看到中国当代建筑共筑文化自信,共持文明守望的光芒。

【策展与未来】建筑、设计类展览的公共性与社会责任:讨论和实践对策展人同等重要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范路发言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中国建筑学会建筑传媒学术委员会委员范路发言主题为《WA中国建筑奖的奖项设置与社会责任》。他介绍该奖项的评选以及展览策展,希望通过该活动促进中国建筑界回到建筑最基本的问题。只有回归基本问题我们才能找到自己的方向,才能在世界的图景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策展与未来】建筑、设计类展览的公共性与社会责任:讨论和实践对策展人同等重要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世界建筑》杂志副主编青锋发言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世界建筑》杂志副主编青锋做了《伊卡洛斯之翼》的发言,这一题目来自有关当代建筑设计理论课程的教学成果展。故事象征着20世纪末期建筑业面临的重大危机,他意在借此引导同学们去思考建筑理论的根本性问题。建筑展不再作为传统的展品,而是作为身边的事物随时与人产生关联。参与者通过身体的切入,去摆脱展示只是一种远观的方式,用更多元的方式体现人和物品之间、人和建筑之间的相互交互。

【策展与未来】建筑、设计类展览的公共性与社会责任:讨论和实践对策展人同等重要

青年艺术家、策展人、公共艺术研究者卢远良发言

青年艺术家、策展人、公共艺术研究者卢远良以《融入社会生活的公共艺术展览》为题进行演讲,他介绍了他参与的几个案例,并指出,公共艺术的实施会有很多不确定性,所以做公共艺术项目更多的是要去融入,而不只是介入,需要协商机制,在互相博弈与妥协之中让效果呈现出来。从公共艺术的角度去介入创作也好,展览策划也好,本身它所涉及的这种空间属性都需要去思考——公共艺术的演变与社会生活的融入。

【策展与未来】建筑、设计类展览的公共性与社会责任:讨论和实践对策展人同等重要

青年策展人、Architecture China编辑莫万莉发言

青年策展人、Architecture China编辑莫万莉的发言主题为《建筑展览的力量》。她分享关于建筑展览和公共性的思考。建筑展览通过模型和图纸将不在场的建筑物传达到另外一个现场,一方面实现了从建筑师到同行或学生之间知识传递的过程;另一方面,建筑展不仅面对建筑师,更需要面对公众进行建筑或者建筑项目的展示。如何突破再现机制的设置,打破中间媒介的专业性,更好地发挥出建筑展览的力量,是建筑展览策展人需要特别考虑的。

【策展与未来】建筑、设计类展览的公共性与社会责任:讨论和实践对策展人同等重要

策展人、写作者袁佳维发言

策展人、写作者袁佳维演讲的主题是《以“(非)生产性”问题为起点的艺术实践与建筑策划》。她从艺术史和建筑史的背景开始,分享了一个具体的展览实践。从一个文本《坚决降低非生产性建筑的标准》入手,她完成了展览《坚决提高非生产性建筑的标准》,今年疫情开始之后,又反复思考、继续深入这个话题,并计划有机会明年实施另一个展览《坚决修正非生产建筑的标准》,主要是强调降低与提高之间的矛盾,在空间的表征和表征的空间之间进行空间的实践。

【策展与未来】建筑、设计类展览的公共性与社会责任:讨论和实践对策展人同等重要

建筑师、哈佛大学设计学博士唐克扬总结评议

最后,本场学术评议人,建筑师、哈佛大学设计学博士唐克扬进行了总结。唐克扬表示:

在1920年代第一批中国现代建筑学的先驱者去美国留学之前,在中国建筑学还不是一个成形的现代学问,建筑学和建筑工程难以区分,所以袁佳维提出的问题确实存在,即一切超越现实考量的建筑言论都是奢侈的,建筑学只是为了解决建设现代中国的实际问题。

张利老师的发言,把注意力从实体的、国计民生意义上的建筑,转移到了图像的问题、语言的问题。尽管建筑学术界对这样一种转型依然有不尽一致的态度,但是显然这是另外一种层面的建构,构筑文化共同体的意义和实际的经济建设一样重要。可以看到,范路老师有关建筑奖的演讲主题正是这样一种层面的“建筑策划”,策划的是评价问题的标准、讨论问题的次序,呈现问题的方式,他正是以“策展人”的身份出现在这种策划里的。

卢远良讨论的是融入大众的建构,对公共空间的干预。但他讨论的对象并不是纯理论,而是身体力行的,融入式的案例,不管艺术家是否自认为是专业意义上的建筑师,大家都有责任与他的“用户”产生某种意义上的互相“同情”和理解。

莫万莉谈到“象征性的再现”——这是一个有趣的产生歧义的词。她的展览又想让观众们“看得到东西”,又很纠结于理念的、结构的、抽象的逻辑。不太善于前者,建筑师却非常依赖于后者,后者的力量在于:和偶然制造更多混乱的当代艺术不同,它可以编排一个看不见的结构,通过精准的控制,系统的思维,而不总是依靠具象的语言,纷繁的现象,来打动他的观众。

青锋老师引用“伊卡洛斯之翼”的隐喻,让我们意识到建筑学的物质性的尾巴,不能忘记它依然(在技术上和文化上都)受制于大地和重力的逻辑。这种逻辑怎么通过感性的层面跟大众沟通和表达自身,依然是我们策划建筑展览的挑战。除了其它艺术展览也重视的图像和社会理论,把人的身体跟某种外在的构造同构,是富有效果的思路,学理上的讨论和身体力行的实践对建筑策展人是同等重要的,也是建筑师可能的长处。最后,对建筑学来说尤为突出,“技术”是另一个有待讨论的关键词。

监制:昭一

责编:心宇

供稿:中华世纪坛艺术馆

校对:丝雨、小清

 
测试广告条
京ICP备160664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