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化,别称“鹤城”,古称“鹤州”、“五溪”,地处湖南西部。侗、苗、瑶、土家等50个民族在此繁衍生息,多民族文化交相辉映,人文底蕴深厚。
一段时间以来,暖书房陆续推出了柴棚、宏翔、王一丁等怀化籍作家的部分文学作品,凝聚了蔡青青、杨邈、杨静、金萍为代表的一批怀化籍朗诵界精英,读者反响积极热烈,一股怀化热潮似乎正与塞上银川遥相呼应。
2020年2月29日,王一丁作品《1975•怀化故事》( 湘西散人王一丁:1975—怀化故事 | 朗读 蔡青青 )推出后,更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广泛热议。尤为难得的是,许多专家学者从创作、朗诵的专业角度给予了细致的评点,条分缕析,深入浅出。这对读者提高阅读欣赏水平、作者主播提高写作朗读水平,都具有一定的指导性和借鉴性。故特编此辑,以飨诸君。
【珠链散开评点】
1975,一个少年波澜壮阔的人生画卷
《1975 ·怀化故事》,这个标题本身就是一个地域性的故事。
“1975年,散人犹躬耕于命运的田野。”这句悲壮的开头,奠定了这个故事注定不平凡的格调。就像一幕内容芜杂的舞台剧,哗的一声拉开厚重的金丝绒幕布,故事由兹开始。
二十三个自然段,每一段都以1975开头。这排比的、并列的句式,像23只活泼可爱的兔子,带着自己的内容次第蹦了出来,鱼贯登场。
这二十三个自然段,每一段都像大海中的平行波浪,匀速地缓慢地向前推进。历史画卷率性展开。
二十三个1975,完成了对这一年所有故事的叙述。这篇佐以青青女神深情朗诵的文章,像一幕史诗级的大片,在读者面前徐徐展开。
宏观与微观、细节与庞大、磅礴与渺小、森严与自由、集体与个人、欢乐与哀愁……等等,这些天生对立的词语交相辉映、风光旖旎。
历史像一片波光鳞鳞的湖,所有细节都像是故事的鳞片,在阳光下渐次涌动,在日常生活的裙裾边放肆舞蹈!
这都是我们全体中国人的故事啊。
一个少年,怀着幽微的心情,在历史的幕帘后面张望。
他的眼睛是明亮的,眼神是炽热的。他的眼睛如同一架高度成像的精密相机,摄下了这一年无数有代表意义的镜头。
他的内心, 一定是有某种激情,让他在暗处打量着这个时代的一举一动。多年后,再回望这段历史,一切都是故事,包括事故。
这一年,在一个少年的心中,无意中构成了他一生中最惊心动魄的童稚风景。
江山需要文人捧,历史需要有良知的人来记载和传递。
这一年,在这个少年的心中,究竟发生了什么呢?
宏观上的国家大事,最后一批国民党高级战犯被集体赦免;中国科学工作者在中国登山队成功测定珠峰的海拔高度;中国成功发射了一颗技术试验卫星;全国河山一片红……
可是,这些与普通的老百姓日子又有什么关系又有多大的关联呢?且看,生活的细节反映在一个家庭的日常上是这样的:
1975年,因为爱而变得空前胆大的母亲居然用普通信封通过邮政渠道给身处半界的奶奶和我寄去她与二哥省吃俭用好不容易攒下来的三十斤全国粮票和几丈布票,由于路途遥远不慎丢失,母亲在稍后寄达的信中伤心欲绝哭得稀里哗啦,纸上满是泪痕。
姑父由于主编街道扫盲教材时不慎把“红旗”和“尿片”两个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较高的词语碰巧接排在教材两行第一词条位置而遭人诬告陷害,姑父一夜之间被打成现行反革命,几年后不幸病死在监狱。
但我并不知道细姑婆夫君五兄弟解放初一家子就有三个被砍了脑壳。有血债吗?没有;有民愤吗?也没有!
……
历史的真相不胜枚举。历史的不堪岂容回避?也许,这是个人之殇,是时代之殇,是历史之殇,是草根之殇!
我们无权评说历史,我们每个人只是穿越历史的过客。
历史自有后人研判。离得越远,看得越清。
一段历史总会有一个终结。回望历史,也许只是一种道义上的慎终思远,也许仅仅只是一种精神上的无力缅怀。
历史画卷缓缓收起,一个少年的内心世界嘎然合上。
“那一年,我正好11岁。”
结尾处,这句话是忧伤的。一个11岁的孩子,以他超乎年龄的眼光,偷窥到了历史隐秘的霉斑!
不是说这篇文章写得有多好,相反,这篇文章朴实的白描式的写法,在很多写作者看来,也许是很OUT的写法,因为它没有任何技巧可言。
可为什么这篇文章却能像闪电暴雷一样击中那么多人的神经呢?
真水无香。功夫在诗外。
首先是共鸣。我们都是从这个年代走过来的人,都有相同的青涩记忆;这种集体的失血记忆,我们都无比熟悉。
忘掉过去意味着背叛历史,所以我们检索历史,寻找记忆,从而发现这里面的曲径通幽处,有很多我们未曾想到的和看到的东西,包括生命的悲剧本质,让我们深思!
其次是配乐。音乐制造出与文字相适应的氛围,这让每一个文字都充满了活力,就像子弹的靶向作用一样,能精准地击中所有人的心脏。
再就是朗诵。这篇文章的朗诵者,理解到位,情绪到位,演绎到位,音色厚重,情感细腻,一应种种,足以衬托得起这厚重的历史。
种种的因素叠加,便形成了我们所听到和看到的《1975·怀化故事》朗诵。美文,美声,和泪诉说,满腔大爱,对于我们的眼睛和耳朵来说,无疑是一场听觉和视觉的盛宴……
我自诩理性,坚硬,轻易不会让文字和影视带着我的情绪走。但,听了这篇朗诵,我特别感动,激动。
我迫不及待地絮叨这些文字,不一定是因为这篇文章和朗诵是多么的高大上,实则因为,对历史的回望,我们总是知之太多,反思太少。
就是,只是这样。
如此而已。
珠链散开,女,中国作协会员,资深写作者,自由思想者。有作品多部公开出版。现居广东沿海某市。
湘西散人王一丁:1975—怀化故事 | 朗读 蔡青青
佘小平,男,四川成都工商界人士,原籍湖南洪江古商城。
【志林评点】
洞悉过去 呵护现在
一一读一丁先生的《1975·怀化故事》
1975年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年代,但"60"后的人未必能有太深刻的印象。而一丁先生的散文《1975.怀化故事》比较客观真实地忆录了那个年代、那个环境、那个经济社会下的政治流向,人际关系,家族亲情和每个人的处境。
无论出于怀旧还是出于比较,抽点时间(尤其是在全国人民阻击新冠肺炎病毒肆虐而宅家自我隔离的空闲时间),细阅一下这篇文章,都应该可以重拾自信,收获反思,迸发出对当今生活的倍加珍惜、对抗疫必胜后所展现出的发自内心的欢笑。
阳光总在风雨后,回望过往的艰辛,是对历史的最珍贵回馈,我们没有理由不去正视它,正如一丁先生一样。
我感叹于一丁先生超强的记忆力:1975年,湖南湘西洪江会同县长寨公社摆滩大队半界村一个普通家庭的生活现状,就这样在一个年仅十一岁孩子的深沉记叙中徐徐拉开帷幕……
凛冽的寒风抽打在衣衫单薄的孩童身上,不畏寒冷的孩童一面看护着二十几只山羊,一面以一腔少年的赤诚吹奏着曼妙的笛声。
简陋的农舍中摆放着几件并不起眼的家当,一家老小围坐在一起聚精会神地糊着火柴盒。
在师生们自己动手所烧制的砖瓦盖起来的教学楼里,一些孩子正围着冒着黑烟的炭盆围火取暖,共御严寒。
而崎岖艰难的山道上,正踉跄地行走着一老一小婆孙的两对脚印,为的是去将积蓄的废品拿到镇上换几个零花钱。
而貌似永不知人生艰辛的巫水河差点吞噬了一个为追逐电影而不慎落水的总角少年……
父母之情,手足之情,家族之情,在他的笔墨轻轻勾勒下跃然纸上。他们的无奈,眼泪,苦楚,对生存的无限渴望;对亲人的扶助关爱,对爱情的向往与憧憬,无不被一丁细心捕捉到并以白描的笔调逐一渲染之并让我们今天得以窥探。
除了对孩童时家中亲眼目睹的人和事有清晰的记忆外,一丁先生对孩童时代的1975所亲耳目睹和听到的国家大事也记忆犹新。
如:中国科考队第一次登上珠峰,宝成铁路建成南延至洪江,我国第一颗实验人造卫星上天以及至今难以抚平的河南驻马店市受灾民众的多重灾难……无不从不同角度震撼着并影响着这个当年只有十一岁的少年。
我赞叹一丁先生少年鸿鹄之志理想与现实的不能和谐共存,正如他文章中所写的那样:
"我曾于风和日丽的天气站在长寨八十界的凉亭上,无数次向巍峨的雪峰山顶远远地眺望……我那颗勇敢的少年之心啊,曾一千遍一万遍地追随着雄鹰的翅膀,在高山流云间翱翔!"
——这样的意念和理想,是一定会荡起快乐的双浆,让生命之舟在宽阔的江湖河海上乘风破浪,去驶向实现少年所确定的理想这块豪杰纵横的宽阔湖海!惯向简约求佳句,成名总在穷苦中!
我比一丁年长十三岁,他所忆录的1975年,我恰任职于原核工业部(当时为第二机械工业部,隶属于国防科工委)某矿的团委副书记之职。
近三百名因备战吃紧而抽调的半军半民的值班连团战士,成建制补充到军工企业。青春的骚动撞击着原有的僵化体制,青春的理想与无悔的付出,又点缀了核工业的神奇风彩。
也许一丁记忆中的人造试验卫星,正是我们这些在深山老林、地壳深处的巷道中采挖出来的产品为燃料助推力,唱着东方红的歌声,冲破尘埃,翱翔于广袤的蓝天之上……
文学作品的表现形式是内容和形式(美感)的完美结合。
内容真实,取材丰富,提炼精湛,文字表达流畅而又趋于大众化,我们通过惬意的阅读,清楚地知道了一丁先生到底写了些什么?为什么而写?为何竟能写得如此耐人寻味?
一丁先生的这篇散文,以讲述故事的形式依事敍之,着实让我怦然心动、如遭雷击。
记得我年轻的时候看电影巜英雄儿女》,当英雄王成一人守卫着阵地,面对一群敌人扑到阵地而手握爆破筒,高呼"永别了首长,永别了战友,为了胜利,向我开炮"而一跃跳入敌阵之中,与敌人同归于尽时,我激动的眼泪便夺眶而出……
王成牺牲了,她的妹妹王芳含着泪水连夜赶写歌词,泪水滴在纸上,湿透了纸张。但当翌日清晨王芳拿着浸透心血和泪水的歌词去找王文清政委时,歌词却被退回了,为什么?
是想让我们的战士看了歌词,听了歌曲陪着作者一起掉眼泪吗?眼泪和悲伤只是生活中的一小部分,文学作品除了撕破痛苦和悲伤外,更多的作用是旨在唤醒内心,凝聚力量,催人奋进。
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摧毁着武汉,也冲毁着我国人民的幸福家园,损伤着我国蓬勃的经济。但灾难压不垮中国人民,武汉在全国人民的支援下,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依然顽强阻击,决不退让。我以为,这便是一丁先生在文章中所要表述的真实内心境界:"大戟方天虽孔武,盍及笔墨赋未休!"
特殊的年代赋予了特殊的1975那些特殊的历史元素。这一年,中国还发生了张志新因对打倒刘邓路线持有疑问而被打成现行反革命,继而遭人割喉的人文惨剧;辽宁海城营口发生强地震致民众死伤损失巨大。邓小平年初复出后又于年底被批,致使国民经济再次陷入停滞不前的混乱境地。但也有科技成果层出不穷,如首次发现超大高产油田,杂交水稻繁植成功并推广种植等等……我们的国家和人民就是这样顽强拼搏,忍辱负重前行。
正如一丁先生文章结尾所述:喘着粗气从远方驶来的火车带来了时代彻底的变化。这喘着的粗气,犹如我的祖国,我的人民,虽历经磨难,饱含沧桑,但一定会变化,直至升华蜕变!
对于我们每一个人,如果可能,就要走在时代的前列;如果不能,就要跟上时代的步伐。但是无论如何都不能落在时代的后面。
【美华评点】
一丁老师,刚才我认真聆听了两遍青青老师诵读的您的大作《1975__怀化故事》,被您的作品和青青老师的诵读深深感动着,您的这篇散文写得真好,非常真实,质朴。
其中所写的我们这一代人所经历的苦难仿佛历历在目,您的作品使人一气呵成读下来并感到一种宣泄完后的快感,我知道正如音乐家贝多芬一样,这是您用“痛苦换来的欢乐”。
感谢您!青青老师的诵读也为您的作品增色不少,尤其是她那标准流利的普通话和近乎完美的背景音乐,一下就给人带来赏心悦耳的感觉。
如果说还有什么需要提高的地方,我个人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在语速上,我认为青青老师稍快了点,有些地方语气比较硬。
因为您的这篇散文就像是一个长者在回忆近半个世纪前的往事,其间的人生百态,家国情怀需诵读者如倾如诉地娓娓道来,例如最后一句话,“那一年,我正好11岁。”我认为可以处理得更轻,更柔,更慢一点,给听众留有回味的余地和想象的空间。
二,有些地方的情感表达还不够真挚,感觉和背景音乐套不上,欠和谐。
比如读河南暴雨天灾这部分,让人感到诵读者不像个语言艺术家,而像一个新闻播报员。
再如奶奶和您挑着几个月辛苦积攒下来的东西去公社赶集这部分语气和语速都处理得太轻快,没有表现出生活的艰难和岁月的沧桑感。
但她在处理姑父对您父亲说的那段话,不论是语速还是情感都拿捏得很好,很到位。
“我们师生自己动手做的砖烧的瓦”这一句,她读成了“我们师生自己动手做的,砖烧的瓦”了。
四,在字音方面,青青老师失误较少,除了“开花结果”的结字和“一无所有”的一字外,几乎没有失误。
但还是有些缺陷音,例如阳平“世态炎凉”的凉字,“温习”的习字,“祖国山河一片红”的红字还有上声“干柿饼”的饼字等调值欠位。
当然,您的这篇散文很长,像青青老师这样非常流畅地诵读下来已实属不易,我提的以上几点仅供互相交流学习,不当之处,望批评指正。
周美华,女,国家级普通话水平测试员,湖南省演讲与口才学会会员,怀化市语言艺术协会会员,实验学校播音指导教师。
湘西散人王一丁:1975—怀化故事 | 朗读 蔡青青
《怀化故事·1975年》听了,这个文本选择得很好,作者以深邃的目光回望45年前的少年时,别有一番滋味,这个回忆是平静的,它是经过成年沉思过滤后的历史回忆,回忆的目的可能有两个:
一是,通过对历史的回忆,从现实中重新走回历史,整理自己的思绪,反思历史的过往,提醒人们也包括自己不要忘记过去,使得回忆意味深长。
二是,为化不开的乡愁找到一个舒缓的出口,也为故乡留下一个可以描述的文字形象。基于以上两点,文本具备了珍贵的史料价值。
你的语言基本功不错,长句的处理很有特色,声音很好。还有一个值得称道的是朗诵中的配乐,很贴切。
产生这个问题的原因,可能是因标点符号引起的,比如顿号之间要用“曲连”,而你用了停顿。
在这个文本中,往往一个段落表达一个意思,在一个思想表达没有要结束前,语音都不能落下去,掉下来,要用气托住,直到一个意思表达完毕。
二是,有些句子的断句太碎了,说明你对文本熟悉程度不够。
自然,这么长的文章,熟悉起来是有难度的,可以理解。
比如:“都因为喘着粗气从远方驶来的火车而发生了彻底改变……”这一句中的“彻底改变”,应该作为一个组合词语,“彻底”是修饰“改变”程度的副词,不能分开来读,如果作为一个词语,它的轻重格式应该为“重中中重”,读起来才流畅,例如“一扫而空”“敬而远之”。还有一点是,你把它分开作为了两个词组了,这样句子的语流音变就出现了变化,读起来显得做作,听起来也有些别扭。
这个文本应该突出的是说话的节奏,要注意语言的日常性特征,要淡化朗读意识,既要像纪录片的话外音,又要像和友人一对一面对面的回忆与诉说,这样才能和文本的心跳同步,和听众的心跳同步。
为了让你有一个具体的听觉感受,我随后会将孟老师诵读的《娘亲·族亲·乡愁》发给你听,希望你能有所收获。
孟凡湄老师是1981年齐越老师在全国市级电台收下的唯一一个学生,和姚喜双、敬一丹、付程一起学习播音学,也是唯一一个按照齐老师的嘱托坚持在市级电台的播音员,直到退休。现受聘于洛阳师范学院教授播音主持艺术。
时空穿越,随着一位湘西少年敏锐的眼,敏感的心,艰难成长的路走到1975。
将个人前途,家族命运融入民族危难国家命运的大背景下,今日之思尤现家国情怀!
每一个背负命运的摔打和考验,远走他乡自我求存图强的人,灵魂深处都是一片痛至深爱至切的故土!血脉之于个人的意义也许就在于此……
1975,我只是个三岁的孩子,在远离湘西的祖国遥远大西北的军垦农场一个偏远连队里默默长大。
相同的历史背景下,湘西少年已懂得思考和记忆,而我尚在伊犁河畔懵懂而行。
但此后岁月渐成年,不论人在何处,写作的人与阅读的人终会在回溯记忆,记录历史,探求文化,思考未来,追寻爱与美的路上——殊途同归。
龙梅,女,自由写作者,原新疆伊宁人民广播电台女主播。
细读全文和链接,看到了大时代背景下一个名门望族的起落兴衰。
画家易建军先生留言
【雪峰评点】
近日,好友一丁先生妙文《1975·怀化故事》几乎引爆暖书房和微信朋友圈!在各种赞誉背后,我真为好友担心。1975年到现在四十五年了,而我们的语言环境并没有多少改变,我们各阶层的人们也并未认真反思,我们社会前进的步伐似乎完全掉转身来了!只不过换了个走的方式,换了个走的板眼而已!一丁把我当作三十多年的挚友,无他,缘因彼此常提醒对方前面的危险也——我已滚雷多次,不想挚友触雷!
黑暗中,绝大多数的人在睡觉,只有那些手握明灯的人一直清醒地戮力前行——而一丁,就正是这般努力执着的夜行人!
王雪峰,男,网名“白发渔樵”。千年古镇托口“草根书法家”。作者挚友,1987年9月曾陪同王一丁一块闯海南。
【书香评点】
一个偶尔的机会,我闯进了暖书房,有幸聆听了蔡青青女士的有声朗诵《1975.怀化故事》。
故事真实感人,朗诵情节动人,暖心房平台推荐选择的作品真好。
洞察历史,忆录记忆,从不同角度给人以启迪。我喜欢这种导读方式和平台。
【世平评点】
赵世平,洪江市原人大主任。网络写手。曾任湖南洪江古商城三中校长。作者王一丁的父亲退休前于该校任教。
一丁是我父亲在洪江一中初32班、高53班最值得骄傲的学生,没有之一;也是湖南师大中文系低我两届的学弟,现代最有影响力的青年辞赋名家!
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文学系教授夏菁
一丁的大作,听完朗诵,深深的打动了我,连忙又看了一遍文字,让我浮想联翩,久久不能平静。
《1975·怀化故事》,没有刻意的修饰,没有情绪的张扬,更没有主观的评价。完全是以一种平实的,自然的,朴素的述说娓娓道来。
正因为如此,更显得故事刻骨铭心,发人深省;更显得作者内心情感压抑着的涌动,让声声血泪在字里行间静静的流淌,因而深深打动了听众与读者,使人回味,使人反思,使人感悟。
看完各种留言,其中有回忆,有评论,不乏深刻之言语,听众的内心被深深的激发了。看得出来,他们之中有学者,有教授,有高官,其道行都非常不浅,然而他们的评价都不低,不仅说明作品感人,更说明他们认同了一丁的人生观,价值观与胸怀大器的世界观。我也一样深有同感。
我是那个年代走过来的人,从土改到文革,历经几十场政治运动,天天有大量的人被政治迫害,年年有大批人被有计划地按照指标屠杀。更有甚者,几亿农民实际上沦为奴隶。人人自危,不敢多说一句话,不敢多走一步路。当时有这么一副对联:去年今年明年年年挨饿,今天明天后天天天被斗。《故事》中述说的人和事,正是这个年代的缩影。但愿我们能够富有良知地反思。
王志华,越战老兵,正团转业,中国知名经济学家,原为黄埔海关某处处长,已退休。有著述多种。曾应邀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讲学。
【海天一色评点】
你悲悯的少年情怀已深深地刻在了我的故乡
你超凡卓越的才华又在辉煌着南粤的远方
那个叫长寨中学的地方有幸曾与你同窗
这个有点阳光有点灿烂的上午还能与君同样感伤
海天一色,真名杨海,业余作家,作者会同长寨小学同学,现居深圳。
【建永评点】
写得真好!文字所记叙的故事太熟悉了,仿佛就像邻家一位小兄弟的全家故事,所叙之人之事以及所抒之情,就是我们那代人的全部。
我们有太相似经历了。历史阳光未照彻的阴影面实在广袤到无极。数代人数千万计活生生的生命之毁灭和千百年积淀之文化的断裂,罄竹难书。中华民族尚需百年医治能否见效尚未可知,痛哉惜哉!再次谢谢!
张建永,苗族,湖南省麻阳县人,文学硕士,教授,硕士生导师。吉首大学正校级督导员。
【昨日重现评点】
我们的民族饱经磨难,统一的现代国家脱胎换骨于列强染指、内忧外患、分崩离析的旧中国,因此注定了发生在建国以后至1975年这段曲折而不平静的历史。
魏巍雪峰山南麓,如诗如画的巫水两岸,发生过多少动人心弦的凄绝往事,那是我们的曾祖父辈、祖父辈、父辈们亲身经历过的苦难岁月。
1975年,是一个特殊的年份。一切动荡即将结束,华夏大地上人们的生活似将回复正常,春天似乎不远了。
那一年,我正是一个襁褓中的婴儿。感谢一丁兄泣血和墨之作,感谢青青美女倾情演绎。一遍遍读来、听来,让人泪流不止。果断分享于微信圈和会同、怀化各亲友群。
昨日重现,男,真名姚祖军,怀化市经开区公务员,资深写作者。作者全家下放地邻居。
【海舟评点】
出生书香门第,家族跌宕起伏,一丁大哥和家人的人生故事,仿佛就是那个时代一个缩影,耐人寻味,可列入名人传记著书立说了。
同时感受到诵读大作和配乐原来也需要这么深厚的功底对评论区还能专业指点的高人也心生佩服!平凡如我,听闻此篇,已要三月不知肉味了。
【青青感言】
一丁先生把《1975怀化故事》发给我时,说此文实乃是其泣血之作。我深感惶恐。每每作家朋友把自己的作品交给我,我知道,他们是捧着自己最珍爱的孩子!我于是小心翼翼接过……奉还之时,先生可还欢喜!
【一丁感言】
大谢呵气若兰的青青师妹!她的爷爷曾与家严一块在黔阳三中共事。她深情的演绎和仿佛神授的配乐让散人一边听一边流泪……
大谢各位拨冗赐赏的亲们。早安吉祥。这个清凉的晨于我卑微的生命有着一种十分特别的意义!我在对童年时光的追忆、回望与抚摸中感悟红尘、不胜觳觫……
王一丁,男,上世纪六十年代湖南洪江古商城出生。当代知名赋人和文学活动家,东莞原创文学重要代表作家之一(据2017年第5期《中国文艺家》对“文艺莞军”的介绍)。
湖南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曾在原怀化地区文联所属《雪峰》文学杂志社任编辑。
1988年5月以特殊人才名义调入中华人民共和国黄埔海关,凡18年。获授三级关务督察。
东莞文学艺术院首届创作项目签约作家、中国作家第一村筹创“村民”、洪江区政协委员、东莞洪江商会会长、岭南儒商诗会副会长、东莞市旅遊文化学会常务副会长。
酷爱朗诵、演讲,民族乐器的超级发烧友及现代话剧表演艺术的忠实践行者。
已公开出版作品四部,分別是:旧体诗集《印园诗草》、《风中莞草》,散文隨笔集《梦居吟草》及长篇小說《国家责任》。另有电视剧《白色追踪》(上下集)九十年代初在央视及全国各省电视台多次播出。近年主攻骈体文创作。计有《洪江古商城赋》、《托口赋》、《东莞赋》、《樟木头赋》、《麓山赋》、《文峰塔赋》、《樱花小记》、《杜鹃草堂赋》、《新沅江号子》、《胜利赋》、《诗魔赋》、《半界赋》、《秀芳堂主赋》、《夜闻琵琶感赋》、《百年友邦赋》、《冀商赋》、《追梦长征赋》、《哑默辞》、《酱门吟》、《神诵赋》、《神雕赋》、《悼母文》、《清明祭祖赋》、《神指琴魔赋》、《怀化赋》等三十余篇在网络线下广为流传,影响较大。被各门户网站大量转载。
王一丁:朋友望我“大赋大贵”,我则但求“小赋即安”。
2015年1月、2015年8月,2018年5月,王一丁赋作专题研讨会、湘西散人作品分享会先后在广东东莞、湖南怀化、广东广州举行。
业界有专家认为其赋作语言华丽、音韵铿锵,铺陈有序、结构严谨,具有较为丰富的思想容量、情感份量和艺术含量。
更有作家读过王一丁多篇赋作后戏称其为“天下赋人”。
世界华语诗坛泰斗、“诗魔”洛夫老先生则将此四字欣然题签,自大洋彼岸寄赠王一丁。
与洛夫同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旅居美国的著名诗人黄翔先生读过王一丁的赋作后也慷慨题字相赠:“一赋传天下,清气满乾坤”。
著名文学评论家、中国作家第一村“村长”雷达先生:古老的文体,不老的情思,若非胸中能容万壑,梦中满怀激情,滔滔黄河之水怎能一泻千里?祝贺一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