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佛经”就是佛成为佛的经验,其经验就是三个字,“戒、定、慧”。整个藏经就是“戒,定,慧”三个字的高度概括,所有的经就是“定学”,“律藏”,是“戒学”,诸佛菩萨的论是“慧学”。
所谓“戒”就是让我们的身心内外达到清净状态。人与自然不是万物皆可为所用,人与社会有所为有所不为,才不违背“因缘果”(慧宗提倡因缘果非因果),佛的法身慧命才能存在,才不会种恶因,结善果。而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守戒就是守规矩,戒律成就,修定是让你突破空间维次,见到诸法实相,恍然大悟。修慧就是让自我的般若心灯点亮,回家的路通亮,不使自己迷失自我。“戒定慧”就是自己与佛同心、同愿、同德、同行。
著名画家陈明敬绘,普贤祖庭中国如意寺敬供
人不是独立、孤立的生活在世间,既是自然人,更是社会人,自然也就具有了社会人的共性,同时人也是动物的一种,也就自然具有了动物的某些本性。一个活生生的人怎么能心如死水,没有动心或者心动的时候呢?极难做到无心动,但可以通过学佛、学法、学戒,通过修行就可以摄伏,就可以“止于一境”,“止于一处”,就可以让自己做自己心的主,让自己的心安顿下来,不再浮躁,不再漂浮、升沉,如同在大海上无目标漂流,而是有个方向,有个归处,从而让生命在安静中度过,也让我们在安静中享受自己本真的生命。
让心静下来需要定力,如果没有了定力,就会饥不择食,让自我欲望膨胀,为所欲为,造成恶果连连。没有了定力,就会慌不择路,为达目的而不择手段,不设底线,什么样的事都有可能做出来;没有了定位,就会随波逐流,失去自我,更不可能见到自家本来面,“心为法王”,“万法唯心”。修佛就是修心,修自家本来的心,别无其他。
一个真正学佛修行人,内心一定是纯善、透亮、慈悲并且具有大智慧之人。他一定会用般若智慧去关照一切,包括所谓的戒,他一定会用心去领受,用心去摄取,而不会把它当成麻烦。面对纷繁的婆娑世界,智慧的修行人一定是“内方外圆”的,内方是在自己的内心有所恪守,有底线不可触碰,更不用说超越和破坏;对外要圆,圆就是圆通、圆融、善巧方便,而不能因为自己学佛、修佛,就与他人、社会格格不入,把自己搞成另类,与社会、与他人老死不相往来,而是在自己“戒”的前提和基础上,更加以积极地“巧”法入世,融入到鲜活的社会生活中去,以期实现自度、度人,弘法利生的修佛目的。
修佛是让我们躁动的,浮躁的心静下来,停止下来,恢复平静,恢复本我,让自己的正心回来,知道自己还有一个可以安静的心,八风吹不动的心。此时的生命才是通透的,才可以实现让自己的心与自己的身体对话,达到身心合一。
所谓“戒、定、慧”,是逐步向深处推进的,是形式到内容,由表入里,由相到性。达慧时,戒、定是前提;达戒时,定和慧一定是当下;达定时,一定是在戒和慧中,所以由相可以达性。同样,由性也可以达相,这也造就了不同的修行法门和方式,如神秀倡导的:身是菩提佛,心是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六祖慧能倡导的:菩提本无树,明镜也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慧宗:菩提就是树,明镜也做台,觉悟大智慧,何惧有尘埃。由于修行者的际遇不同,心性有别,选的法门不同,也就自然而然,条条道路通罗马,无有高下好坏之分,“千山万水不问来路,披荆斩棘只为回家”。
修行是从心开始的,用心去印证。所有修行都要落实在心上,落实在心上就是落实在“性”上。“佛在灵山莫远来,灵山只在汝心头,人人有座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制心一处,无事不办”。我们在心性上去修,就是制心一处,不在别处找,其他都是相,“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心在当下,修行自然在当下,“当处出生,当处灭尽”。原地如意法门就是当下如意的法门。
凡夫有种种欲望,在欲望的驱使下,就会不停的追逐五欲六尘,而无法解脱,陷入迷失中不能自拔,就会令“心随境转”而不能解脱。你在乎什么,就会被什么捆住,你追求什么,就会被什么驱使,就会因为在乎,追求而内心焦虑不安;同时又渴望追求、在乎的对象永恒,害怕失去不长久,又产生怕失去的担忧,如此,心怎么才能安静下来?生命岂能通透?生命就会在这“无明”的纠缠中,耗尽而不知,岂不可惜?修行的过程就是不断减少各种欲望、无明对心的束缚,实现断因成果的过程。
所谓修行,就是为了追求生命的最高价值,让生命通透起来,永恒起来,究竟涅槃。“无我执”是根本,智慧是破“我执”的利剑,所有这些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修行不能光靠说,需要从心做起,在“做”上下功夫,在“做”上体现出来,所以成佛回家永远在路上,只能在脚的抬起、放下中完成。
本文作者张胜利书法作品
理不碍事,理事无碍,事事无碍。学佛、修证需要“依理契入,依慧崇佛,理行双入《慧宗.中国僧格》”。学佛就是学佛智慧,修佛就是续佛慧命,建立正信。有了正信,才能解、行、证。此时的行,都是善行、慈行;反过来,这些善行、慈行就会重塑我们的生命品质,“因缘和合”。缘生缘灭,缘聚缘散,我们的生命就会按照我们的行动而发展,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我们的好因自然就会结善果。
在圣不增,在凡不减,自性不变,唯变者心也。“心是所有法的先导,心是所有造作的主导。”因而,修行就是修我们的心,我们当“心”的真正主人。管住心,才能管住我们自己的身,“心明事就明,事明就会“如如不动”。“如如不动”就是定。就会“心止如水”,此时的心就是真心,也就是明澈的心,通透的心,了了分明。它不同于心“死”,不同于无动于衷的“心”,这时的心才是解脱的心,成就的心,就是佛心,一切法从心生,“心外无法,法外无心”(《慧宗.吉祥如意经》)。“水清月现”,所谓菩萨道就是帮助众生从心觉醒,利益众生,完成慈悲修行。
修佛首当修般若,它与世智辩聪不同,它是用来提升修证者的境界和生命,放大我们的慈悲的心量。没有般若仅有慈悲是无法度己度人;仅有般若没有慈悲,非佛所为。“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无条件的给予众生快乐,把众生的苦难以一肩担当,感同身受,只有解脱一切众生的苦难,菩萨才能最后圆满成佛果。
如意寺僧众在听经
学佛的过程就是不断的解除欲望对心的控制的过程。“凡夫与佛不二,烦恼与菩提不二”,只有修,觉悟起来,才能变“贪、嗔、痴”为“戒、定、慧”。所以成佛不能离开“修”。在哪里修?何时修?修的目标是什么?原地如意法门给了很好的注解。修不仅在寺院,在佛堂,而是处处时时都可以修,只要想修,虽然举世滔滔,但放蒲团的地方处处都是,有心的地方,就有放蒲团的地方,把修佛的心安住了,修行才走向了成佛的康庄大道,才有可能弘法利生,续佛慧命。“心净处清净,心安众生安,心平天下平。”
所谓“修”就是修证习气,修证行为,用行动达到自己悟道的境界,也就是修行的证悟,没有证的菩萨道,容易悟后又迷,又回到原点。修证就是反观内照,就路还家,成佛只能在脚步的抬起和放下中完成。以慧导修,以修促慧,慧修双行,“依慧崇佛,理行双入”(张胜利:中国佛教精神)。“百岁无慧是小儿,小儿有慧乃百岁”。
成佛即回家,永远在路上,一切无非佛事,何须摄念坐禅。慧者如如不动,举足皆是道场,不识圆通妙理,徒劳空过一生,不见如来妙顶。“离心非佛,离佛非心”。“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一切无为法,如境亦如定,如如不动,万法在其中”(慧宗法雨)。
赤洒洒黄金世界,明晃晃皓月当空。水在长江月在天,任他风浪起,我自不开船。八面来风,如如不动,乃真性情也!
千山万水不问来路,披荆斩棘只为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