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 源 赋
汪少潭
金城关下,白马浪边;神鼎屹立,巨龙冲天。一字启兴,汇古今之万象;两祖交泰,成四海之名园。宏柱相望,九子啸傲,个个堪炎黄子孙之楷模;墨碑无言,千龙竞秀,笔笔衍华夏文明之变迁[1]。
浩浩龙源,依河而建;风格独特,结构谨严。拾阶而上,信步悠闲;朝阳若炬,白云如棉;长空似洗,晨星隐现;卦台远翘,胸襟豁然。静影沈碧,野鸭群戏而双照;雪浪叠起,鸿雁孤鸣而单旋。沙洲雪消,芦花堪敌黄花瘦[2];黄河冰融,卵石更比宝石蓝。苍松翠柏,情系大漠秋风散关;亭台水榭,魂断杏花春雨江南。白塔[3]擎天,唱大风犹未尽;铁桥[4]通衢,驰的卢觉太缓。卫[5]霍[6]不遇,汉武宏图空叹;苏武[7]自持,公羊产崽何年?念混沌初开,焉分善恶?问苍茫更叠,谁解悲欢!
溯龙追古,图腾为先;顶礼膜拜,春秋八千[8]。蛇蟒其形,纵横蜿蜒;驼头鹿角,神态庄严;牛耳马鬃,风度翩翩;鹰爪虎掌,动则九天[9];鱼鳞鳄脊,静则重渊。司阴晴、掌旱涝,润泽山川[10];经商周、越秦汉,渐代皇权[11]!草莽英雄,成就龙子龙孙;亡国之君,演绎孤鬼野魂。岁月无情,一任风雨沧桑;人间有道,不因寒暑易变。尧舜禅让[12],民主流芳千古;清帝[13]退位,独裁遗臭万年;桀[14]纣[15]荒淫,奴隶倒戈;康乾[16]勤勉,异族相安。乐极生悲,旦夕祸福孰料;否极泰来[17],不测风云何干?故曰:积钱积物,不如积德;求风求雨,莫若求善!
赞龙形神,吾爱多元;兼收并蓄,取长补短,求同存异,融合发展。博采众长,汇鸟兽之珍奇;推陈出新,分庄谐以相安。上天为尊,布雨驾雾行云;入地为虫,犬欺鱼戏虾瞒[18]。桂殿兰宫[19],森严父子君臣;彩舟花灯,起降进退飞翻;有情有义,浑身侠肝义胆;无私无畏,当然男儿典范!龙胸龙怀,可圈可点!或曰:龙生九子[20],性各不同:囚牛[21]好乐,琴头可观;睚眦[22]必报,镂于刀环;嘲风[23]好险,殿角雄立而威严;蒲牢[24]爱吼,钟顶匍匐而常喊;狻猊[25]喜烟,捧香火以侍佛;赑屃[26]承重,驮石碑以永年;狴犴[27]虎视,添朝堂之肃穆;负屃[28]常盘,皆好雅而斯文;螭吻[29]吞脊,可镇邪以避火。余观九子,或骑墙抱柱,敬业忠诚;或理财断案,公正彰显。爱恨分明,各尽所能;平等互助,和谐共建;天人合一,道法自然;龙精龙神,可钦可叹!
嗟夫!吾之嗜龙也:能巨能细,能腾能潜。巨者蔽日,叶公望首失色[30];细者入画,僧繇点睛[31]升天;腾可九霄,长空翔驭无边;潜则重渊,四海独钟龙潭。或居庙堂之高,庄严法度;或处江湖之远,教化愚顽。兄弟虽众,非一言而独断;香供虽少,必甘霖以相返。含胸顶戴,金玉不足贵;束腰履地,草木未能贱!土堆泥塑,敬可风调雨顺;木扎布缠,戏可与民同欢。赤龙紫凤,萧史弄玉[32]比翼;雪地牧羊,柳毅龙女成缘[33]。雷霆万钧,倾力除旱;悄然隐遁,当为民安。无居功之盛气,有同乐之舒颜,实民族之大幸,堪吾辈之懿范!
昔时来访,青草遍地;今晨再探,纸鸢漫天。国文[34]情深,少潭[35]才浅,子在川上,吾在龙源[36]。伏首看路,徘徊母亲河畔;仰目观天,神游宇宙之间:悲功业之无涯,思人生之有限;恨流光之飞逝,慕英雄之少年!此情此景,乃生万端;飞龙在天,喜泽其下;向阳门第,乐居其一;既得此赋,夫复何求焉?
二零零捌年三月玖日于金城嗜龙斋
注释:
1.兰州龙源园:与黄河水相邻,占地20亩,东西长300米,南北最宽处60米,于2002年3月28日正式开工。兰州龙源是中国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以“龙”为主题的主题公园,对“龙图腾”的中华民族精神的宏扬可谓首屈一指,龙源园的总体布局为两部分,一是主题工程——龙园雕塑。二是相关工程,围绕主题雕塑,辅以龙文化内涵的九个方面景观,如龙文、龙诗、龙图腾、龙字书法、龙成语、龙生九子等。两祖:指伏羲、女娲。
2.黄花瘦:黄花,指菊花;出自李清照《醉花阴•重阳》“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写的是晚来风急,瑟瑟西风把帘子掀起了,人感到一阵寒意。联想到把酒相对的菊花,菊瓣纤长,菊枝瘦细,而斗风傲霜,人则悲秋伤别,消愁无计,此时顿生人不如菊之感,后被引申为瘦到极致的东西。
3.白塔:兰州白塔山,位于兰州市黄河北岸,海拔一千七百多米,山势起伏,有“拱抱金城”之雄姿。古代,这里是军事要冲,山下有气势雄伟的金城关、玉迭关、王保保城;山上有层层峰峦,其中“白塔层峦”为兰州八景之一。白塔寺,始建于元代,据记载,元太祖成吉思汗在完成对大元帝国疆域统一过程中,曾致书西藏拥有实权的萨迦派法王(喇嘛教之一派,俗称花教)。当时萨迦派法王派了一位著名的喇嘛去蒙古拜见成吉思汗,但到了甘肃兰州,因病逝世。不久,元朝下令在兰州修塔纪念。元代所建的白塔已不存在了,现存的白塔系明景泰年间(公元1450-1456年)为镇守甘肃内监刘永成重建。清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15年)巡抚绰奇补救增新,扩大寺址。寺名为慈恩寺。寺内白塔身为七级八面,上有绿顶,下筑圆基,高约十七米。塔的外层通抹白灰,刷白浆,故俗称白塔。塔建成后,几经强烈地震,仍屹立未动,显示了古代劳动人民在建筑艺术上的智慧与才能。
4.铁桥:兰州黄河铁桥,黄河铁桥位于兰州城北的白塔山下、金城关前,有'天下黄河第一桥'之称,是兰州市内标志性建筑之一。铁桥建成之前,这里设有浮桥横渡黄河。浮桥始建于明洪武年间(公元1368-1398年),名叫镇远桥,今尚存建桥所用铁柱一根高达三米,重约数吨,上有'洪武九年'字样。清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改浮桥为铁桥,是黄河上游第一座铁桥。桥有四墩,下用水泥铁柱,上用石块,弧形钢架拱梁,是后来进行加固工程时增建的,全部工程共耗白银30余万两。登桥远望,不远处的黄河如带,蜿蜒盘曲,为兰州这一工业城市增色不少。
5.卫:即卫青。卫青(?-前106年),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人,西汉时期抗击匈奴名将,汉武帝皇后卫子夫的弟弟,名将霍去病的舅舅,一生战功卓越,被汉武帝拜大司马大将军,封长平侯,死后葬于茂陵东北,谥号为“烈”。
6.霍:即霍去病。霍去病(前140-前117),西汉名将、军事家,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人,汉代名将卫青的外甥,善骑射,与卫青被称为帝国双璧,不幸于元狩六年(前117)病卒,年仅24岁(虚岁),留下了“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千古名句。
7.苏武(公元前140-前60年),字子卿,西汉杜陵,即今陕西西安人,西汉大臣,武帝时为郎。《汉书苏武传》记载:天汉元年(前100年)奉命以中郎将持节出使匈奴,被扣留。匈奴单于为了逼迫苏武投降,开始时将他幽禁在大窖中,苏武饥渴难忍,就吃雪和旃毛维生,但绝不投降。单于又把他弄到北海,叫他在那边放羊,还说哪天公羊下小羊,他才能回去,苏武更是不为所动,依旧手持汉朝符节,在北海边牧羊十九年,至始元六年(前81年),方获释回汉。苏武去世后,汉宣帝将其列为麒麟阁十一功臣之一,彰显其节操。
8.龙在中国的历史传统与文化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龙的起源来自伏羲氏,距神话传说,伏羲与女娲都是人首蛇身,而蛇就是龙的原型。
9.实际上龙只是一种图腾,并不存在于现实世界上的由人类虚构的生物,并且是综合了许多生物的特征:蛇身、兽腿、鹰爪、马头、鱼尾、鹿角、鱼鳞。据考证,龙图腾的由来是和原始部落不断的征战有关的。在漫长的历史中,部落与部落之间对抗、吞并、联合,并把战胜的部落图腾上的一部分添加到自己的图腾上。久而久之,经过不断地吸收与充实,龙的特征也越来越多,形象日益复杂和威武庄严,最后形成了完整的龙图腾,并且成为这个华夏民族所信奉崇拜的标志。
10.神话传说中在水里统领水族的王,掌管兴云降雨。《太上洞渊神咒经》中有“龙王品”,列有以方位为区分的“五帝龙王”,以海洋为区分的「四海龙王」,以天地万物为区分的54名龙王名字和62名神龙王名字。唐玄宗时,诏祠龙池,设坛官致祭,以祭雨师之仪祭龙王。宋太祖沿用唐代祭五龙之制。宋徽宗大观二年(1108年)诏天下五龙皆封王爵。封青龙神为广仁王,赤龙神为嘉泽王,黄龙神为孚应王,白龙神为义济王,黑龙神为灵泽王。清同治二年(1863年)又封运河龙神为“延庥显应分水龙王之神”,令河道总督以时致祭。在《西游记》中,龙王分别是:东海敖广、西海敖钦、南海敖润、北海敖顺,称为四海龙王。由此,龙王之职就是兴云布雨,为人消灭炎热和烦恼,龙王治水成了民间普遍的信仰。道教《太上洞渊神咒经》中的“龙王品”就称,“国土炎旱,五榖不收,三三两两莫知何计时”,元始天尊乘五色云来临国土,与诸天龙王等宣扬正法,普救众生,大雨洪流,应时甘润。
11.在中国封建社会里,龙成了皇权的象征。汉代以后,龙就逐渐代表皇帝了。到了元、明、清时期,皇帝龙袍上和宫殿中龙都成为五爪大龙。龙与皇权本无关系,很长时间以来,它是一种神话形象或者民间信仰。我国民间认为龙是司雨之神,因此每遇旱年,民间求雨祈丰都是进龙王庙,拜老龙王。即使在平常年岁,人们祭祀龙王,也是祈福消灾、期盼丰年的意思。封建帝王欲借龙威,一纸昭示把“龙”收为皇家专用,帝王出生称“龙诞”,未即位时称“龙潜”,登基之后称“龙飞”,创立王业称“龙兴”,子孙后代称“龙种”。
12.禅让是中国统治者更迭的一种方式,指在位君主生前的将统治权让给他人,是为了让更贤能的人统治国家。中国上古时期的禅让制度,最早记载于《尚书》之中,但其真实性一直存在争议。是中国上古时期推举部落联盟首领或帝王让位给别人的一种方式,即部落各个人表决,以多数决定。相传尧为部落联盟领袖时,四岳推举舜为继承人,尧对舜进行三年考核后,使帮助为事。尧死后,舜继位,用同样推举方式,经过治水考验,以禹为继承人。禹继位后,又举皋陶为继承人,皋陶早死,又以伯益为继承人,最后族人拥戴禹之子启为王。这是部落联盟推选领袖的制度,史称“禅让”。但另一种说法是,禅让制只是到禹之子启就终止了,他建立第一个朝代——夏朝。
13.清帝,即爱新觉罗·溥仪,字耀之,号浩然。清朝最后一位皇帝,也是中国封建帝制历史上的最后一位皇帝。作为清朝皇帝在位时,他的年号为“宣统”,故后世称之为”末代皇帝“或”宣统皇帝“。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1912年02月12日隆裕太后被迫代溥仪颁布了《退位诏书》,溥仪退位,清王朝正式结束了在中国的统治,也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皇权专制。
14.桀:即夏桀。夏桀,(生卒年不详),姒姓,夏后氏,名癸,一名履癸,桀是他的谥号(凶猛的意思),所以又称夏桀。桀是夏朝第16代君主发之子,在位52年(公元前1589年—公元前1559年)。履癸文武双全,赤手可以把铁钩拉直,但荒淫无度,暴虐无道。商汤在名相伊尹谋划下,起兵伐桀,汤先攻灭了桀的党羽韦国、顾国,击败了昆吾国,然后直逼夏的重镇鸣条(今山西省安邑县西)。后又被汤追上俘获,放逐在此。夏桀在位52年,国亡,被放逐而饿死,为历史上著名的暴君。
15.纣,即是殷(商)帝辛,名受,后世人称殷纣王。为帝乙少子,以母为正后,辛为嗣。帝辛天资聪颖,闻见甚敏,材力过人,有倒曳九牛之威,具抚梁易柱之力,深得帝乙欢心。帝辛继位后,重视农桑,社会生产力发展,国力强盛。发起对东夷用兵,打退了东夷向中原扩张,把商朝势力扩展到江淮一带,国土扩大到山东、安徽、江苏、浙江、福建沿海。帝辛于公元前1075年即位,公元前1046去世,在位30年,后世评价褒贬不一。
16. 康乾,即“康乾盛世”,又称“康雍乾盛世”,是中国清王朝前期统治下的盛世。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回光返照,同时也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的最后一个盛世。起于康熙二十年(1681年)平三藩之乱,止于嘉庆元年(1796年)川陕楚白莲教起义爆发,持续时间长达115年,是清朝统治的最高峰,中国大陆、台湾等地的史学界及教科书中,将康、雍、乾时期称为康乾盛世或康雍乾盛世。西方传统史学界亦认同这种说法,或称这段时期为'High Qing',即清朝高峰时期。在此期间社会稳定,经济快速发展,人口增长迅速,疆域辽阔。但因制度僵化,闭关锁国,使得这一局面无法长久。
17.否极泰来:否、泰《周易》中的两个卦名。否:卦不顺利;泰:卦顺利;极:尽头。逆境达到极点,就会向顺境转化。指坏运到了头好运就来了。出自中国典籍《周易·否》和《周易·泰》。
18.犬欺鱼戏虾吻:龙游浅水遭虾戏,虎落平川被犬欺。
19.桂殿兰宫:建筑气派,设备华美的宫殿。出自唐·王勃《滕王阁序》:“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
20.龙生九子:是指龙生九个儿子,九个儿子都不成龙,各有不同。所谓“龙生九子”,并非龙恰好生九子。中国传统文化中,以九来表示极多,有至高无上地位,九是个虚数,也是贵数,所以用来描述龙子。龙有九子这个说法由来已久,但是究竟是哪九种动物一直没有说法,直到明朝才出现了各种说法。明代一些学人笔记,如陆容的《菽园杂记》、李东阳的《怀麓堂集》、杨慎的《升庵集》、李诩的《戒庵老人漫笔》、徐应秋的《玉芝堂谈芸》等,对诸位龙子的情况均有记载,但不统一。
21.囚牛,是龙生九子中的老大,形状为有鳞角的黄色小龙,平生爱好音乐,它常常蹲在琴头上欣赏弹拨弦拉的音乐,因此琴头上便刻上它的遗像。这个装饰现在一直沿用下来,一些贵重的胡琴头部至今仍刻有龙头的形象,称其为“龙头胡琴”。他不光立在汉族的胡琴上,彝族的龙头月琴、白族的三弦琴以及藏族的一些乐器上也有其扬头张口的形象。
22. 睚眦,是老二,平生好斗喜杀,刀环、刀柄、龙吞口便是它的遗像。这些武器装饰了龙的形象后,更增添了慑人的力量。它不仅装饰在沙场名将的兵器上,更大量地用在仪仗和宫殿守卫者武器上,从而更显得威严庄重。
23. 嘲风,形似兽,是老三,平生好险又好望,殿台角上的走兽排列着单行队,挺立在垂脊的前端,领头是一位骑禽的“仙人”,后面依次为: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押鱼、獬豸、斗牛、和行什。它们的安放有严格的等级制度,只有北京故宫的太和殿才能十样俱全,次要的殿堂则要相应减少。嘲风,不仅象征着吉祥、美观和威严,而且还具有威慑妖魔、清除灾祸的含义。嘲风的安置,使整个宫殿的造型既规格严整又富于变化,达到庄重与生动的和谐,宏伟与精巧的统一,它使高耸的殿堂平添一层神秘气氛。
24. 蒲牢,形似盘曲的龙,排行第四,平生好鸣好吼,洪钟上的龙形兽钮是它的遗像。原来蒲牢居住在海边,虽为龙子,却一向害怕庞然大物的鲸鱼。当鲸鱼一发起攻击,它就吓得大声吼叫。人们报据其“性好鸣”的特点,“凡钟欲令声大音”,即把蒲牢铸为钟纽,而把敲钟的木杵作成鲸鱼形状。敲钟时,让鲸鱼一下又一下撞击蒲牢,使之“响入云霄”且“专声独远”。
25. 狻猊,形似狮子,排行第五,平生喜静不喜动,好坐,又喜欢烟火,囚此佛座上和香炉上的脚部装饰就是它的遗像。相传这种佛座上装饰的狻猊是随着佛教在汉代由印度人传入中国的,至南北朝时期,我国的佛教艺术上已普遍使用,这种造型经过我国民间艺人的创造,使其具有中国的传统气派,后来成了龙子的老五,它布置的地方多是在结跏趺坐或交脚而坐的佛菩萨像前。明清之际的石狮或铜狮颈下项圈中间的龙形装饰物也是狻猊的形象,它使守卫大门的中国传统门狮更为威武。
26. 赑屃,形似龟,是老六,平生好负重,力大无穷,碑座下的龟趺是其遗像。传说霸下上古时代常驮着三山五岳,在江河湖海里兴风作浪。后来大禹治水时收服了它,它服从大禹的指挥,推山挖沟,疏遍河道,为治水作出了贡献。洪水治服了,大禹担心霸下又到处撒野,便搬来顶天立地的特大石碑,上面刻上霸下治水的功迹,叫霸下驮着,沉重的石碑压得它不能随便行走。霸下和龟十分相似,但细看却有差异,霸下有一排牙齿,而龟类却没有,霸下和龟类在背甲上甲片的数目和形状也有差异。霸下又称石龟,是长寿和吉祥的象征。我国一些显赫石碑的基座都由霸下驮着,在碑林和一些古迹胜地中都可以看到。
27. 狴犴,又名宪章,形似虎,是老七。它平生好讼,却又有威力,狱门上部那虎头形的装饰便是其遗像。传说狴犴不仅急公好义,仗义执言,而且能明辨是非,秉公而断,再加上它的形象威风凛凛,囚此除装饰在狱门上外,还匐伏在官衙的大堂两侧。每当衙门长官坐堂,行政长官衔牌和肃静回避牌的上端,便有它的形象,它虎视眈眈,环视察看,维护公堂的肃穆正气。
28. 负屃,似龙形,排行老八,平生好文,石碑两旁的文龙是其遗像。我国碑碣的历史久远,内容丰富,它们有的造型古朴,碑体细滑、明亮,光可鉴人;有的刻制精致,字字有姿,笔笔生动;也有的是名家诗文石刻,脍炙人口,千古称绝。而负屃十分爱好这种闪耀着艺术光彩的碑文,它甘愿化做图案文龙去衬托这些传世的文学珍品,把碑座装饰得更为典雅秀美。它们互相盘绕着,看去似在慢慢蠕动,和底座的霸下相配在一起,更觉壮观。
30.叶公好龙,出自汉·刘向《新序·杂事五》:“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施尾于堂。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后以“叶公好龙”比喻自称爱好某种事物,实际上并不是真正爱好,甚至是惧怕、反感。所以像叶公这样的人,理应受到批判和揭露,从而让真正的好龙人名副其实。
31.画龙点睛:张僧繇(yóu ),梁武帝(萧衍)时期的名画家,南朝梁吴兴(今浙江湖州)人,生卒年不详。梁武帝天监(502年 - 519年)中为武陵王国侍郎、直秘阁知画事,历任右军将军、吴兴太守。擅写真、顼道人物,亦善画龙、鹰、花卉、山水等。擅作人物故事画及宗教画,时人称为超越前人的画家。梁武帝好佛,凡装饰佛寺,多命他画壁。所绘佛像,自成样式,被称为“张家样”,为雕塑者所楷模。张僧繇他的画活灵活现,画的东西跟真的一模一样。甚至有人说他画的动物真的能活起来。有一次,他到一个地方去游览,他兴趣来了,就在金陵安乐寺庙的墙壁上面画了四条龙,可是没有画眼睛。有人就问他:“你为什么不画龙的眼睛呢?”。他回答说:“眼睛是龙的精髓,只要画上眼睛,龙就会飞走的。”大家哈哈大笑起来,认为他是个疯子。没想到他提起画笔,运足了气力,刚给两条龙点上眼睛,立刻乌云滚滚而来,突然电闪雷鸣,两条蛟龙腾空而起,人们惊得目瞪口呆,全都傻了眼了。后来“画龙点睛”这个成语用来比喻讲话或写文章画画时,一两句关键的话会使它们立刻生动起来。
32. 萧史,传说中春秋时的人物,《乘龙快婿》中的男主角。汉朝刘向《列仙传·卷上·萧史》中说:“萧史善吹箫,作凤鸣。秦穆公以女弄玉妻之,作凤楼,教弄玉吹箫,感凤来集,弄玉乘凤、萧史乘龙,夫妇同仙去。”相传秦穆公之女小名弄玉,不仅如花似玉,还擅长吹笙,自成音调,其声宛如凤鸣。某天夜里,弄玉在“凤楼”上吹笙,远远好似有和声传来,余音美妙,如游丝不断。此后弄玉茶饭不思。秦穆公知道后派人找来了这个少年——萧史,弄玉的病不治而愈。从此,弄玉萧史天天在凤楼和少年合奏笙箫,伉俪应和。某一天夜里,两人正在皎洁的月光下合奏,忽然有一龙一凤应声飞来,于是萧史乘赤龙,弄玉乘紫凤,双双翔云而去。吹箫引凤的传说是北方版的爱情传奇,萧史弄玉以箫为媒,以音乐为共同追求,志同道合;他们情投意和合,至情至爱,感化天地,成仙上天;这是幸福婚姻的榜样,揭示了爱情婚姻的真谛。
33.柳毅:中国古代戏曲人物之一,成语“柳毅传书”中的主人公。元尚仲贤《柳毅传书》杂剧即取材于此。故事讲述湖北人柳毅在前往长安赴考途中,在泾阳遇到一位女子在冰天雪地下牧羊。原来对方乃是洞庭湖的龙宫三公主,远嫁给泾水龙王十太子。可惜小龙王生性风流,三公主独守空房之余,又被翁姑欺凌,带负责降雨降雪的羊群到江边放牧。周遭水族禽鸟慑于龙王声威,都不敢为三公主传书回家求救。柳毅义愤填膺,答应放弃科举的机会返回家乡送信。柳毅回到洞庭湖畔,为三公主送信往龙宫。但洞庭君碍于与泾阳君的多代姻缘,想息事宁人,弟弟钱塘君则大表气愤,带水军前往解救三公主,杀了泾水十太子。三公主回宫后,为柳毅奉酒答谢。柳毅回到地面之后,经常望湖兴叹;而三公主亦对柳毅日夜挂念。钱塘君由于错手杀了三公主的丈夫而梗梗于怀,决意化身为媒婆前往柳家说媒。二人于是有情人终成眷属。体现了梦想与虚无,是一部浪漫与现实交织在一起的戏剧名作。
34.国文:王国文,1938年出生于福建省惠安县,196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政治系。王国文长期工作于陕甘一些贫困地区,历任县、地委书记、陕西省纪委副书记、甘肃省武威地委书记等职务,第九届全国人大代表。现任兰州龙文化研究院院长,龙源书法学院院长,陕西太白书画院副院长。王国文先生从政之余,倾心于书法研究,注重理论,勇于创新。主攻狂草,其握笔颇为独特,正握笔、反握笔、摆笔、左笔反书,无所不会,且谙熟于心,随性而发。其章法更显独特,其作不主故常,章法随意生机,一派错落之境,常于绝处逢生,令观者赞叹。中国书协副主席、著名书论家钟明善教授评价其书法“心手相师,妙造自然”。王国文先生尤爱“龙”书,自号“龙斋主人”。1995年1月21日中午在随兴泼墨的一瞬间,挥就一个被誉为“华夏第一龙”、“惊世之作”、“传世之宝”、“千古一龙”的榜书龙字(136cm×68cm)。书法家催学路评其龙字为:“千古一龙,万象生焉”,又撰文赞之曰:“官员书不及其法,书家书未见其魄”。国画大师齐白石的亲传弟子、著名画家娄师白见到王国文先生的“龙”字后,欣然题字曰:“天马行空,出于自然”。2002年,兰州市政府以王国文先生的“龙”字为载体,于兰州黄河岸边建造“龙源公园”。如今这座公园已成为黄河边上一处壮丽的龙文化景观和著名的旅游景点。
35.少潭:汪少潭,1971年生,汉族,字龙翔,号青云居士,嗜龙斋主,别号卧佛。网名爱我中华、中国龙翔,陇原赤子等。长期在甘肃省、市、县级政府部门工作,主要从事地方经济、区域经济管理和绿色文化研究。有浓厚的陇原情节,业余时间做过特约记者和大学客座教授,提出“三文主义”教学法,大力倡导“孝行天下”,发表宣传甘肃、展示甘肃和建设甘肃的论文50余篇,各类文字作品600余万字。业余时间爱好书画创作,兼作评论,小草书《千字文》被选入《中国当代书画名家珍品集》,并为近50为国内和省内书画名家做过专访和书画评论。已出版的主要著作有40万字的论文集《真知拙见》、散文集《陇原情》,60万字的长篇长篇绿色小说《个性》,由上百位书画名家共同参与的30余万字的《汪少潭赋集》已出版。
36.子在川上:出自《论语》“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说这句话的时候有个背景,故后人多用来指时间像流水一样不停的流逝,感慨人生世事变换之快,亦有惜时之意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