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永家,内蒙古阿拉善额济纳旗人。中国大漠画派领军人物。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毕业于内蒙师大、首都师大、中国国家画院。中国民族画院副院长。中国大漠山水创作研究院院长;中国人民大学高研班导师。
作品多次参加全国大展并获奖。
2002年中央电视台在内蒙古阿拉善拍摄了专题片杨永家·《梦回阿拉善》。
2008年11月在《中国新闻》以“中国新闻人物--共和国艺术家杨永家”为题做了专题报道。
创作中, 继承民族艺术精神,融西法于绘画之中,以形写神,以大漠、胡杨等风情为题材,创作了大量西部生活的油画、中国画作品。
大漠神韵 胡杨风采
文/邵大箴
西北角,在中国文化中是一个令人神往的地域,古往今来,英雄俊杰莫不在西北经受洗礼、磨砺和孕育。千百年来,西北已经成为一个既苍凉悲壮又诗歌浪漫的代名词,无数经典诗章都已这里为主题而脍炙人口,传唱不绝。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西北大漠仍然是一个令人向往、给人无限遐想的地方,因为,那里既是祖国西部重地和对外口岸,又是艺术创作的沃土。
然而,在当代画家中,既能数十年如一日地生活在大漠,又能在艺术独树一帜,创造个性鲜明、风格新异的、中国文本的,当数杨永家了。
 杨永家的创作题旨,始终未离开过西部风情。他笔下的作品,多是表现古往今来西北的人与自然、人与历史、人与现实。他善于把丰富、繁杂的生活表现提炼为几种表现性符号,并诉诸笔墨形式、形态与结构,使作品既精炼又纯粹,以少胜多、以一当十,让人在画家创造的艺术世界里想象、神游,获得审美的满足。
 骆驼、马、牛、胡杨与蒙古民族是杨永家作品中最常见的意象元素,尽管这是一些寻常题材,但在杨永家笔下却不同于他人,这些意象被归纳为形式的和笔墨的结构,在重笔法、墨法及构成关系中,融入了自己的情思、意绪和感受,因而,画面上一笔一墨都充溢着绵绵情思,洋溢着画家的深情。所以说,杨永家作品是包含情感的作品,他们充实、饱满,具有隽永的意味,耐人寻味咀嚼。
 解读其作品,我们看到在画家呕心沥血的画面经营背后,是画家的苦苦求索和匠心独运。譬如,不论竖幅作品的垂直展开,还是横幅作品的水平展开,画面都在开合聚散中,以纵横之势,率意写之;跃动的骆驼或马、牛都呈奔跑之势,人物或在行旅之中,或骑于其上,在显现旅途劳动与襟怀坦荡中,体现一种义气风发与昂扬飒爽的风范;大漠、胡杨等,笔精墨妙,用笔简洁,却韵味十足,暗示出西北风情中特有的苍凉、悲壮。不过,这一度令人望而生畏的景象,在杨永家的笔下都成为一唱三叹的诗篇。
 大写的动物,小写的人物,形成对比,而且,人与自然或人与物都在画家的虚实处理中,体现为有序性和疏密关系的处理,使画家充满气势与气息,传达出特定的境界和审美内蕴。
 骆驼与马、牛的意象之美,来源于画家对生活的熟悉,他以简洁的几笔浓墨,顺势在看似无序的涂抹中,完成腾跃形态的结构,再用线色勾勒头部、四肢,使之既传形又传神,气韵生动跃然纸上,细细看上去,形体之上的墨色,浓浓有致,干湿互动,看似随意,一切又都在有意之中,这便是娴熟的技法使然,而小写的人物,看似简单,几笔细线勾勒出衣纹,却柔韧有余,长线如行云流水,短线蜿蜒曲折,其中的一波三折,极富跌石韵致,关键处的些许皴擦,更增添了意味与机趣,在大处着手、小处着眼,致广大与精微中,杨永家的作品大气流贯、浩荡豪放,又不失精致、细微。
阅读杨永家的作品,我们深感他对中国画从画理到实践上的理解与沟通,在身体力行中,从未偏离意象写意的中国画规律与本质,在“似与不似之间”创造着自己的基本风格;在从有法到无法中,创造着自己的形式和笔墨,以表现西北地区人文风范的宏大和雄悍;在“画到生时是熟时”中,挑战自己、确认自己,让自己的艺术不断创新,不断攀登新的高峰。
 活到老,学到老,是杨永家生命与艺术的信条,在艺术这条不归路上,他脚踏实地,不倦地前行着,渐行渐远------
 数十年来,杨永家艺海泛舟,朝夕研摩,这位骆驼画家受到观众的好评,近年来,潜心研究西北画风,作品笔墨朴拙、气韵生动、意境深邃,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时代气息。
杨永家的艺术与艺术道路,对我们是有启迪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