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15日至11月21日,书法家曹军的首次个展“曹军壁书展”将在北京时间博物馆举行。本次展览由著名当代艺术家冰逸担任策展人,呈现曹军书法作品四十余件,包括经典书法系列及壁书系列。在展览之前,那里世界博物馆对曹军进行了深度访谈,从另一个维度会晤这位在壁书绝迹多年之后仍然选择破壁而书的书法家。
行书自作书书笺 22cmx11cm 2015年
曹军访谈:
你开始对书法产生深度兴趣的时候,缘起是什么?
曹军:我真正开始学习书法是从初中开始的。当时的班主任是一个语文老师。他年轻时候是专门给民国法院抄诉状的,所以他的板书很好。我的书法启蒙源自于他。我刚开始写书法,入手写的是颜真卿和柳公权。当时南京和日本的名古屋是友好城市,每年都有学生之间的书法交流。我当时第一次投稿就拿了一个金奖。慢慢地,我感受到书法的美, 对书法形成了一种热爱。我那会儿写几个小时书法一点也不觉得累,反倒觉得很愉快。我与书法的结缘由此开始。
壁书唐诗六尺横披 70cmx138cm 2019年
壁书唐诗六尺横披(局部)
你怎么看颜真卿和柳公权这二位书家?
曹军:颜真卿和柳公权都是盛唐时期的著名书法家。他们都是以行楷书名世。颜真卿的楷书和柳公权的楷书,世称颜筋柳骨。颜真卿的楷书刚劲厚重、雍容端庄,柳公权的楷书瘦劲飘逸、骨气洞达。两人的书法风格是完全不一样的。我认为颜真卿的最高水准的书体是行书,以《祭侄文稿》和《争座位帖》为代表。柳公权的行书和他的楷书风格是高度一致的,目前只有《蒙诏帖》传世。书风散淡,和颜真卿的风格是完全不同的。
颜真卿、柳公权都代表着盛唐气象,两者中我更喜欢颜真卿。颜真卿书法上接二王,又有自己独特的正大之气,这是颜书最典型的特征。我少小时主要学颜真卿。柳公权因为行书流传太少,我就只写他的楷书。颜柳看似简单,其实是不易学的。他们对后世的书法影响很大,但是我们不能学习颜柳书法所谓“蚕头燕尾”的装饰性,而应该学习他们恢弘博大的盛唐气质。宋人蔡襄、明人董其昌和王铎都学颜真卿。最终各人有各自的面貌。这才是高手。
壁书唐诗六尺横披(局部)
壁书唐诗六尺横披(局部)
你一开始入手的是唐楷,后来怎么悟到了书法还是要“上追晋人”?
曹军:学习晋人书法就是学习书法的本源。幸运的是,我18岁时遇到了黄惇老师。黄老师当时就教授我们临习智永的《千字文》。这个帖是二王帖学入门的最佳范本。从源头开始学起,掌握基本的笔法和结构,这样才能得到书法的真谛。所以我大量临习了二王所有的法帖,尤其在《圣教序》上下了很多苦功。
如何看待“壁书”在书法史中的传承?
曹军:壁书是中国书法史中重要的书写样式。最有名的壁书作者无疑是五代杨凝式,他的主要书体就是题壁书。当年洛阳的很多寺院都有他的壁书作品。黄庭坚就曾说:“余至京师,遍观僧壁间杨少师书,无一不造妙入神。”遗憾的是建筑不能永存。他的书法妙迹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了。唐代的张旭、怀素也都有题壁书的记载流传于世。再往上追,先人用兽毛制作的毛笔在壁上书写的文字多有遗迹传世。“古人刻石,直以朱红写于石上,叫书丹。”敦煌、麦积山等石窟壁画中保留了大量的墨书、题记。壁书因为尺幅巨大,形式感强烈,所以一般以大字行草书为主要书体,甚至有巨幅行草书出现。
王铎曾说,大字书写可以“小字拓而为大”,讲的就是小字与大字的书写方法节奏是不一样的。壁书也与帖学文人书斋式的书写截然不同。具体表现在:壁书更强调抒情化的书写创作,已经不单纯是手腕上的动作,必须有着身体的律动性配合,更加自由放纵。壁书要有很好的大幅行草书创作基础。《怀素上人草书歌》云,“粉壁长廊数十间,兴来小豁胸襟气。”唐代狂草的出现与书艺题壁盛行有直接的关系。此外,题壁书因为书写的载体多为墙面、岩壁,一般吸水性较差,加之壁面垂立,容易造成墨汁流淌,所以题壁书的材料与墨汁的选择多与书斋式书写不同。
壁书式的书写和书斋式的书写有何区别?
曹军:书斋式的书写主要是通过手指和手腕,因为书斋式的书写不可能写很大幅的作品,一般是以中小型的行草书、楷书创作为主要的书写样式。但壁书尺幅比较大,人是需要站立书写的,所以不仅是手指、手腕、手臂甚至腰部力量,全身力量都要使上去。这和书斋书写是不一样的,王铎说“小字拓而为大”就是这层意思。
壁书是不是给了你更大的自由与爆发的空间?
曹军:壁书的创作尺幅比较大,可以让我更加自由地进行发挥。壁书创作用笔的方法和节奏,与在书桌上写是截然不同的。因为书桌书写是从笔尖往下,而壁书是从空中往墙上方向,这两者是不一样的。所以我在书壁过程中发现了一些与在书斋书写中不一样的书写方式,比如转折、运笔的动势等,看我书写的视频就能看出来。
壁书的传统是很悠久的。我们的先民没有宣纸,拿毛笔在墙上写、在山崖上写,那不就是壁书吗?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包括北魏《龙门二十品》边上的墨书及敦煌遗书里就有大量壁书出土。在高古的墓葬里也有很多壁书是写在墙上的。壁书的盛行在唐代,唐代的张旭一直是书壁的。怀素书法有很多是写在墙上的。半夜他想写草书时就突然从床上跳起,拿到笔就在白粉墙上面写。怀素写草书要喝点酒,他一喝酒就书兴勃发。所以壁书的创作有特定的创作状态。即时性的书写,我认为是壁书主要的一个特征。杨凝式到寺庙游玩,僧人们都知道他喜欢书壁,又是大书家,提前准备好白墙素壁。几年间,他就把洛阳四百多间寺庙全部写完了。
因为壁书字形相对比较大,二王的传统书法样式是尺牍,尺寸是很小的。东晋以后历代皇室都喜欢二王书法。大量的二王手札是在皇室手里,普通老百姓是看不到的,但杨凝式就是写二王的,而且杨凝式在洛阳寺庙大量写壁书。杨凝式虽然传承二王的笔法,但是尺幅那么大,因此生发出新的风格和样式。普通的老百姓、专业的书法家、历代的文人墨客都能看到杨凝式的真迹,因此壁书也有教育传播书法的功能。
后期壁书的凋零跟国人对书法的整体认知是否有关系?
曹军:所以很多书法家写字是不给别人看的。什么原因呢?是因为书家怕别人看了以后偷学他的笔法。在历代的书论中有很多这样的记载,就像太极拳传儿不传女一样。但是壁书不一样,杨凝式写壁书时周围肯定围了很多人。和尚、观众和书家都会围着看的,所以他有即时性,也有表演性。在当代不就是行为艺术吗?他做的就是一场书法仪式。
在金融家和书家的身份之外,你还是一个书法收藏家,主要收藏明代书法和清代的金石书法,也是民国书法重要的藏家之一。你为什么会选择收藏这三个系列?
曹军:明代的书法我很喜欢董其昌、傅山、王铎、黄道周、张瑞图,如果条件允许,我当然要收藏了。清朝的金石书法是作为清朝的一个最重要书派,我认为它有相应的历史价值。民国书法里面很多都是民国大文人,如胡适、周作人、柳亚子、胡兰成,他们的书法有很强的文献价值。我的收藏都是为我的书法创作服务的,这三个版块构成了我基本的收藏体系。
你在一个最好的年龄去做了投资和金融,你当时是怎么想的?你在那个时候有没有想过怎么再回到书法创作?
曹军:我学习书法已经有三十多年的历程了。最早是兴趣爱好,慢慢地成为了一种生活书写习惯。古人说“一日不书,便觉思涩”,大概指的就是我这种情况。非常幸运的是,我18岁的时候正式拜师就遇到了著名书法家、理论家、教育家黄惇先生。黄先生是书画印和书论、印论集于一身的大家,不单是教授我书法,也教育我为人处事。一晃三十余年,师恩难报,至今仍经常向黄先生请教。
尽管我从事金融行业,但出于对书法的热爱,2007年我读了南京艺术学院首届MFA艺术硕士,研究方向是书法专业,所以我一般跟朋友们介绍自己“职业是金融,专业是书法,爱好是收藏”。我基本上是沿着二王一路的文人书法脉络写下来的。回首至今,文人帖学的发展历程就是我的书法学习来源。这三个体系表面看没有关系,其实核心是一体的。书法作为我一辈子的追求,从来没有断过。很多人就是从事非书法专业的工作以后,慢慢地对书法没有兴趣了。我不一样:书法是我一生的专注所在。
从开始学书法到现在,我依旧保持着对书法足够的热爱和感情。我一直认为书法是我一辈子的追求,一辈子的兴趣爱好。我的收藏以明清法书为主。文徵明、董其昌、黄道周的真迹我都有,我可以随时随地学习,看真迹和你在博物馆隔着玻璃去看真的不一样。我的书法收藏对我的书法创作大有帮助,获益非常多,但收藏要有一定的金融投资作为基础。我认为跨界地进行书法创作比在专业机构搞书法更加自由,接触面更宽,不会“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壁书我醉欲眠对联 133cmx20cmx2 2019年
怎么看待你过去三十年的历程?
曹军:第一阶段:经典作品学习阶段,反复学习经典文人书法大师的作品,尽可能多地学习帖学精妙的用笔方法,但尚未形成自己的面貌。第二阶段:自我风格的形成阶段,在前人优秀笔法的传统之上,初步形成自己以行草书为主要创作方向的时期。第三阶段:以书法为载体,尝试壁书和综合材料书写等多样式的书法创作。
一个创作者需要高度的自律。你怎么看待自律?
曹军:第一,你一定要对你艺术上的追求始终保持热情。没有热情就没有创造,没有创造就没有作品。第二,你要保持一定量的训练。你眼界很高但手上功夫跟不上是根本不行的。拳不离手,曲不离口。你要保持适度的训练。我一直有这样的压力。这次展览也让我集中一段时间进行重点突破。
行书明人手札两则斗方(局部)
你怎么认识当下的文人场景?
曹军:你把中国历史放在一个长河中去看。从唐宋元明清下来,在你的记忆中,印象最深刻的大师集中在哪几个领域?第一个我认为是文学艺术,如诗人李白、杜甫,艺术家颜真卿、苏东坡、米芾,小学生都知道,但我反问你,唐宋元明清哪个人最有钱,估计就没人知道了。皇帝除了创始的始皇帝大家知道,一般老百姓对所有皇帝年号,也没几个人都清楚。所以文学艺术是承接人类文明最核心的东西。只有最好的文学和艺术作品可以穿越时空。我这样判断您应该是可以同意的,很简明的一个道理。
你认为什么样的人是当今文人的典范?
曹军:首先,这个文人阶层不管在哪一个时代,在哪个社会,一定是精英阶层,因为他热爱文化,传播文化,他自己甚至创造文化,这个阶层肯定属于精英阶层。第二,文人阶层要有一定高度的文学艺术修养,对传统经典有自己深刻的认识,有自己独特的审美追求。这是当代新文人的一个基本特征。并不是非要在画院、书协你才是新文人,完全不是这么回事,一定要有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律,才能叫“新文人”。
你怎么看当代的“书法家”现象?
曹军:我们中国古代文人谈自己的书画成就,一般是排在最后的,是文人余事。排第一的是当官的,第二是写文章的,第三是写诗的,最后才是书画。作为当代新文人,我个人理解还是要有对文化高度的认知,对审美的高度认知。我觉得跨界非常重要,现在社会已经进入互联网时代、人工智能时代,跨界艺术家在不同的领域,才有不同的灵感、不同的创想,创造力可能更强。所以往往在不同领域中有很多大师,他都是跨界的。反过来说,你长期在一个体制内,长期在一个单位内,几十年如一日地做一样的工作,就会有惰性,会磨灭你的艺术创造能力。当代的所谓“书法家”现象是现有的文化艺术体制造成的。书法家在书协和画院里成为一种有固定收入的职业,而在日韩的书法家,主要是做书法教育为主,做一个展览是需要自己掏腰包的,所以中国的“书法家”是有中国特色的文化现象。
《从王羲之到王铎》杂书手卷(局部)
你自己的文人场景有何特质?
曹军:我从事的职业是金融行业,是跟钱打交道的,但我对书法又这么热爱,我也喜欢收藏,这样的三位一体确实是跨界。但是本质上讲,我对书法这么多年的追求,我所有的金融知识,我所有的收藏领域的经验积累,都是为我的书法创作服务的。这个也是你说的所谓艺术自觉和艺术自律的一部分,自觉即自律。你看历代的大文人、大书法家,他一定不是职业书法家。前两天在朋友圈看到一个观点,我就很认同,他说画家一定要“业余画家”才能画得好,业余状态会更自由更放松。反过来讲,如果在画院,天天想的就是国展必须要获奖,有没有获奖跟职称直接挂钩,这样压力就很大。最后会为参加国展、参加全国美展,放弃自己的艺术追求。这是得不偿失的。
壁书杜甫秋兴八首之三立轴(局部)
你理解的书法中的“境界”是什么?你创作的时候怎么体会“境界”?
曹军:这个问题就比较玄妙了,“境界”听上去很玄妙,讲白一点就是个人气质。你的个人气质到什么程度,你的书法就到什么境界。一个人如果气质很低下,很猥琐,你书法境界一定不会高的。反过来说,你如果是气质很高,为人也很好,你书法一定比众人高一个层次,这就是境界。如胡适不是职业书法家,但拍场上一旦有真迹出现必然很多人争抢,价格也比职业书家贵很多,这就是文人书家与职业书家的区别。实际上比拼的是书法背后的文化含量,此时技法反倒不那么重要了。
历代文人书法家款识 30cmx22cmx12 2019年
你怎么看你这次做的“破壁书”大型书法装置?
曹军:所谓的面壁、破壁,说的是一个人的顿悟。顿悟了,我的书法也就破壁而出,上一个新台阶了。这面墙全部堆砌好,以后再把它全部推翻掉,然后再在上面进行壁书创作。用当代的语言表述,就是重建以后的整合。因为壁书的创作从古至今是没有完整地传承下来的。壁书随着战火和岁月会慢慢消亡。我们作品同样也会消亡,但在方法论上它是成立的。
当代的书法创作和当代艺术有怎样的关系?
曹军:我一直以为书法当随时代。我们进入互联网时代,电脑运用已经完全取代了毛笔在日常生活中的功能,但是当下的书法界依然生活在民国时代,我们大量的“书法家”们依然在按照国展和兰亭奖等官方的书写标准进行重复式的制作,完全不了解世界上的美术趋势和当代艺术导向,不了解80后、90后年轻人的审美取向。常见的书法展览就是把作品写好了挂在展厅,开幕式热闹一下,之后观看者寥寥,这样的情况是很可怕的。各种大型艺博会上,基本没有书法的踪影,更不要谈巴塞尔这样的顶级艺术博览会了,我们当下的书法已经与这个世界脱离很久。如何写出有当代性的书法,如何让传统书法融入当代艺术语境中?这是我们每一位热爱书法的人都要思考的命题。
我以为每一件书法作品都要有它独特的命题语言,我拒绝重复式的书写制作。古人说“下笔便有千秋之想”,说的也是这一层意思。近几年,我在各种场合都大力推广日本艺术家井上有一的“一笔书”,就是希望能够唤起书道同仁们的思考。当然这样的书写是与所谓的江湖书法不可同日而语的。我们的书法为什么不能突破传统书写材料的局限呢?为什么不能换一种形式进行展示呢?为什么不能写出自己的生命呢?希望大家一起来思考以上的问题。
曹军20米书法长卷欣赏
《从王羲之到王铎》杂书手绢 35cmx2000cm 2019年
关于《曹军·壁书》展
曹军自1980年代初期开始学习书法,师从著名书法家、篆刻家黄惇先生。他并于2007年获得南京艺术学院书法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位;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江苏省金融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江苏省书画院、南京博物院及南京书画院特聘书法家。
多年来,曹军同时拥有着三种身份——在书法专业之外,其职业为银行行长,同时喜好收藏明清书家杰作,故又为收藏家。金融领域三十余年的从业经历为他的书法收藏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而书法收藏亦为他的创作蕴育了博览真迹的珍贵经验,三重身份的相互作用与不同领域的跨界交流令曹军对于书法创作有着多角度的独特认知,亦为他的思考与实践提供了自由驰骋的广阔空间。
《从王羲之到王铎》(局部)
在本次展览中,经典书法系列将全方位展示曹军书法创作之来源与根基,蕴含其于过去数十年间在传统文人书法经典的研习中所积累的心得与经验,所呈现的作品中包括其专为本次展览所作、长达二十余米的手卷《从王羲之到王铎》。王铎曾有“一日临帖,一日应请索”之说,纵观历代书家,皆于写帖临池中学古出新,曹军亦不例外。而壁书系列,作为本次展览的重点部分,则聚焦曹军在当代书法创作中的“突破”与“重建”——将传统书法的样式融入当代艺术创作,以极具创造力的表现形式与媒介,于破立之间突显当代人的审美观念。
壁书系列包括大幅壁书屏风作品及书法装置作品共二十余件,观者亦将从展厅内所附纪录片的阐释中全面了解其创作过程及书法家本人对于当下创作的独特思考。曹军认为,书法当随时代,而壁书的创作则为将古典与时代精髓相融合的典型范式:“在大幅壁书的创作中,我找到了一些与传统书斋书写不一样的节奏和用笔方法,而在古典书论中频繁出现的‘书势’概念在壁书中亦能够得到完美的呈现。”
曹军在研习书法之初期,由二王一路的文人书法脉络出发,广泛学习帖学精妙的用笔方法,从二王到颜真卿,从米芾、苏东坡到董其昌、王铎,对于历代大家的书法艺术均有着深刻的领悟;在之后自我风格的形成阶段,于前人优秀笔法的传统之上,他初步明确了以行草书为主的创作方向;而在当下的这一重要阶段中,其创作主体则是以书法为载体,在尝试壁书的同时,运用综合材料进行书写,发展出多元化的表现方式。
壁书看看大海 138cmx70cm 2019年
作为书法家曹军的首次个展,“曹军壁书展”既为其多年来从事书法创作的阶段性总结,同时也是其对于当下创作之思考与实践的系统性呈现。曹军以书法作为终生之追求,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依然坚守其少年时代的梦想,在极大的热情与高度的自律中坚持着探索与尝试,并于知命之年特以此展览与广大观者一同回望其过往数十年间的创作历程,亦为“当代文人”之概念提供了新的解读。
艺术家与策展人简介
艺术家 曹军
当代书法家。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江苏省金融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江苏省书画院、南京博物院、南京书画院特聘书法家,南京艺术学院首届MFA艺术硕士。
1980年代初期开始学习书法,得黄惇先生指示津途,书法作品先后获“全国第四届中青展优秀作品奖”、“第七届中青展全国奖”;先后入选全国首届新人新作展,五、六、七、八届全国书法篆刻展,四、五、六、七届中青展,全国首届楹联书法展;1996年举办“江苏青年书法家实力显示展”,2003年获南京市文联“南京市文艺奖提名奖”,2006年获评“江苏省优秀青年书法篆刻家”。创作之余亦做书法理论研究,书法论文获全国第五届书谱奖、全国首届篆刻理论研讨会优秀论文奖,并入选赵孟頫国际书学研讨会、王铎国际书学研讨会、海派书法国际研讨会、淳化阁帖国际书学研讨会等国际、国内大型学术活动。出版有《魏晋南北朝书法史》(合著)等。书法作品被北京中南海、中国美术馆、江苏美术馆等大型机构收藏。
策展人 冰逸
当代艺术家,耶鲁大学艺术学博士。曾任教美国纽约州立大学,上海喜马拉雅美术馆馆长。冰逸以跨领域、跨行业、跨学科的创意实践著称。曾使用飞机创造的水墨项目“悬置”呈现于深圳宝安国际机场。作品被世界各大美术馆收藏。2013年,冰逸创建醴斯国际人文学院,培训世界顶级的各类创意人才。近年来,冰逸专注于北京城市尺度的跨界创意项目“胡同”,并执导电影三部曲《废墟》。2017年,冰逸创建“那里世界”物质文化研究中心和世界最小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