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大师·鬼才达利
“东方为核 西方为壳”
身在帝都,每天大小不断的展览活动,是有利的资源优势,却也带来了不同程度的信息引导式误读。
当我们被”就不好好说话”的文章造句搞得昏天黑地之时,我们需要换一个角度,重新去体验艺术家的创作过程以及创作时的状态。
确认过眼神,搞不懂你要对我干嘛。
在我们中间,有一部分人没有受过专业的艺术教育,也没有进行过系统化的艺术知识梳理,缺乏对艺术的了解和美的基本认知,所以在审美力方面是有缺陷的。
木心先生说:没有审美力是绝症,知识也解救不了!
但还好他们都是一些内心热爱艺术作品的求知青年,他们在观望艺术作品时会有思考,会有不同的感知,也迫切地渴望从不同的展览中得到眼球上的愉悦,审美力上的提升。
吴冠中先生说:“今天中国的文盲不多了,但美盲很多,文盲不可怕,美盲才可怕。”
吴冠中作品《交河故城》,曾拍出4070万元高价。
可是,每个展览作品语言、展览现场的开篇序言以及展览过程中的参观导览语言,总是以“不好好说话”的内容作为引导。
这种展览上的策展词,很大程度上是部分学者的闭门造车的产物,脱离了艺术家本体和创作时的想法的表达,思想的渗透,灵感的激发。这种“产物”的内容表达并不是艺术家想要的,也不是参观者所期望阅读的,导致后者并不能够领悟并消化吸收。结果导致艺术家对于学术文章逐渐疲乏,参观者越来越搞不懂作品本身想要表达的情感,以及展览展出的真实意义,慢慢的产生向两极剥离的态势。
当然,艺术家、策展人、运营机构、艺术服务者之间,都有一定程度上的尴尬处境,但是作为大众需要知道的是:
1.你想要干什么? 展览主题是什么。
2.想要表达什么?主题作品是否明确。
3.观众拍下的照片,在晒到朋友圈时,是否是有一种情感的?共鸣感。
是积极的还是悲观的都不重要,而是要有表达。
艺术圈子再小,也不该乌烟瘴气。
这个圈子其实不小,只是被放置于高阁。
曾经在798艺术区工作时,给一个当代的水墨艺术家做过一个个人展览。负责整个展览从前期的沟通到现场的设计到最后的作品与空间的呈现,其中印象最深刻的是,这个展览大概有30几幅水墨作品,让人震惊的是,这些作品却是这位艺术家在不到一个晚上就创造出来的。他还是圈子内比较有名气的艺术家。而这种“高产”的却没有态度的艺术家,还是有很多的。
这件事情还是很让人费解的。一个非遗手艺人几个月甚至几年时间做的一个产品,却得不到一个很好的市场和群体认知,与之相比在时间上与情感上的投入程度,毫无疑问手艺人更是让人感动的,为什么感动?
很简单:态度!
在《绘画与眼泪》中,那些能够让驻足者潸然泪下、泣不成声的,一定是艺术家的态度,在有限的画布空间内精心的编排和布局。画面、情感和态度,在视觉呈现的瞬间,应该是一次完整的体验。
一个展览需要有学术主持站台,经过简短和艺术家的交流,就出了一篇“洋洋洒洒”的文章作为展览引言。待展览开幕时,画廊主,销售人员激情饱满地向来者推荐,一夜30幅的作品。用词之“炫烂”,表达之漫无边际,卓识好一片3W点坑你点com。
胡逼搞艺术作品,更需冷静做艺术衍生。
所谓艺术衍生,及非艺术衍生品。
在全球市场经济低迷的状态下,艺术品原作滞销,逼迫着画廊主及艺术机构不得不转向以原作为基础的 “贴图”衍生品的开发及销售。导致在今天的国内产生的一个现象就是:手机壳、杯子、丝巾、手账本……艺术衍生品泛滥、无人问津,遍地哀嚎,尴尬得无地自容。
其中有几家机构和以个人为代表的艺术品牌做的还算不错。但是相比较艺术介入生活的消费市场,其市场占有体量、产品质量、市场定价以及艺术衍生品的创意产品的呈现,都是亟待被解决的大问题。艺术衍生品,绝不是简单的选中,右键,复制,粘贴的过程。
而应该该是:
一目了然,一见如故。
故中有新,攻心夺目。
脱口而出,不胫而走。
艺术跨界衍生品
缘起
内外兼修,一见如故。
与象山“民工”画家陈丹阳相识于六年多之前。
在艺术家这个圈层中,极少数会有将自己的艺术家的身份,用其他的名称来称呼自己。民工,由农村流动到城市、主要从事修建、运输的农民;也指被动员参加修路、筑坝或帮助军队运输等工作的人,在政府动员组织下,从事某项工作的民间劳动力。
陈丹阳用这样的一个身份来介绍自己,其中透露其谦逊的工作状态和其成长的环境,以及为人的谦逊。
披肩的长发,黝黑的皮肤,
一双朴实浅凹的眼睛,
常常已薄薄的花衬衫搭配一条牛仔长裤,
军工靴是其代表性配置。
总是开玩笑说,要是被扔进煤堆里,应该不会有人发现(顺色儿了)。他就是这样一个没什么特点的人,但工作起来却是另外一种感人的状态,喜欢巴赫的音乐,会随着巴赫音乐中的节奏,有力地将创作思路赋予画布上的每寸交叉点。
陈丹阳作品 巴赫平均律系列
出于对巴赫的喜爱,他会将所有作品都命名为“巴赫平均律之---#”,也是因为对巴赫音乐的喜爱,这样的创作,持续了十多年的时间。平均每天会持续在画布上耕耘十个小时以上,一幅作品从创作到完成会花掉几个月之久。相比一夜30幅作品的艺术家,他的作品更值得被认真观察。
面对作品由远及近时,我们能看到,每一次脚步的移动,都会有一种全新的视觉体验与情感波动。远观时,是由色块构成的单元格,彼此间相互照应;近看时,像一层东北农家花床单铺底,床单上有巴赫音乐留下的韵律圆色点,嬉皮打闹之间却不惊扰旁他。再细看时,每一个色点又有不同,高低错落有“秩”,会联想到,每一次下笔的手腕抖动,不胫而走,柔中带刚。
因为陈丹阳朴素的品质,低调的自我称谓,十年如一日的执着状态,以及作品中传递的坚守的态度,能够和这位象山“民工”画家进行这次与“六亿年前生物”的跨界合作让我感到很荣幸。
最好的幸福不是我爱过你,而是有机会一直在一起。
“六亿年前的生物”,指的是生活于地球上的海参。海参种类目前有2300多种,能够被食用的只有二十几种,大连拥有十几种。
据史料记载,海参是目前地球上唯一跨过多个世纪而存活的生物。
在《临海水土异物志》、《五杂俎》、《食物本草》、《本草纲目拾遗》、《中医大辞典》等著作中都有着重介绍其价值。
清代袁枚的《随园食单》和梁实秋的《雅舍谈吃》介绍了其食用的方法和营养价值,大文豪苏东坡更是对海参着迷。数不尽的文人墨客无不对其赞美有加。
我们为什么要跨界融合?
传统海参行业急需新的血液的注入,
并带着每一家独特的基因延续下去。
合作的切合点在哪里?
从陈丹阳的艺术作品本身到海参品牌——参时,
都在以一种将美好事物分享的心愿,
让更多的人,尤其是年轻人,去关心自己的身体健康,关心身边的家人。美好的东西应该一起分享,一起去体验。
对于未来是怎么想的?
这个时代总在强调要有文化,要有文化。
但实际上,有钱有闲有文化还懂审美才是牛逼的人。
有钱,有足够的财富去享受自在的生活。
有闲,是指给自己留足够的自由空间,不为忙碌而忙碌。
懂审美,是指有一定的艺术追求和对生活品位的判断。
大众审美力,在我国是一个断崖式的现状。
我们如何提高自己?如何引导孩子从小就具有很好的审美判断?
我们没有办法改变审美教育落后的大环境,那就从一个个“侵入”生活的产品开始。
吃好,
是我们的使命和责任。
中国人吃东西这件事情,在今天已经很惨了。
作为一个做了传统行业品牌供应商快20年的企业,
转型为自主品牌的参时,定将秉承初心、全力以赴,
让“吃”变得有爱、有趣、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