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美视界网讯:2018年7月10日晚上20点整,由北京虹墙画廊主办,北京新安堂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协办,段君先生担任活动学术主持,古伟碧先生出品《拒绝丛林世界》刘威绘画作品展在北京798艺术区虹墙画廊举行。活动现场
艺术家与到场嘉宾合影留念
嘉宾交流
嘉宾交流
嘉宾交流
嘉宾交流
刘威的画总给人以希望,很少看到他在画面中流露出绝望的心态——尽管现实是悲观的,2014年他创作了一张《希望》,画面的场景是水天一色,中间画了一艘船,已经明显成熟起来的少年,手持长杆站在船上划桨,随行的妻子怀抱着一个诞生不久的婴儿,姿势和样貌犹如西洋画中的圣母子,船上满载微型山水植物,反映出刘威当时的现实生活状况和他理想中的生活愿景,整个画面弥漫着世外田园的浪漫气息。少年所划的船显然是一种希望的象征,它帮助少年渡过困难的现世,从此岸划到彼岸,摆脱过去,走向未知。山水植物在《希望》中的出现,也是必不可少的,它们象征沿途风景,刘威把它们装在小船上,意在表明:即便未来不能到达理想的领地,但至少他曾经努力划桨,山水植物就是见证。联想起2012年他曾画过一张《邮差》,就能够理解他创作的主题线索是具有延续性的,在《邮差》一画中,邮差打扮的少年推着递送邮件的自行车,并不艰难地行进在山林间,最显眼的是画中那颗巨型老树,树干粗壮、枝叶茂盛,地上是植物,头顶是星空,画面不仅精细耐看,更是耐人寻味,邮差的路是一场旅途,少年不仅可以欣赏沿途的风景,更是将友好的消息带给远方。刘威十余年的绘画脉络,其实就是在讲述一个关于少年的故事,或者说是一个关于少年心路历程的故事,他没有把他所经历的过去直接以现实主义的手法进行庸俗化的再现,而是将现实进行夸张化的隐喻,以虚构的手段消化在他构想的场景里,最后把他所感受到的和想象的理想境地传递给其他能懂得的人。
近年来,刘威对山水、树林等古代题材和富有古意的画面质感兴致盎然,2018年他画的《远上寒山》、《山有隐》等,题材均聚焦于松树、石块,以及鹿、鸭等归隐田园类的形象。山水作为一个母题,使刘威解放出来,不再局限于具体的某一个题材和某一种模式,刘威感受到前所未有的自由,他甚至开始更加放松地去画群山,去画那种接近传统书画里几下就勾勒出群山的暗示性印象,而不再像从前一样精细地抠出山体。山,是少年需要翻越的障碍,也是一种远方的象征,它不仅是阻断,也是一种对未来的期望,翻越群山,可能看到的是另一番完全不同的景象,但对现实来说,更可能看到的还是跟过去一样残酷的景象,但刘威在内心深处希冀看到的,是微乎其微的、或许能够惊现的不同景观。
纵观十年,刘威画中的少年已经越来越成熟,也越来越少在外游历,如今的他不断地返回家园,特别是今年频繁出现在画中水草丰满的场景,实际上是隐喻少年已离家多年,故地的植物蔓生,主体经历磨练之后从容地归返。联系到刘威的内心,与开朗外向型的人群相比,刘威的个性的确有些封闭,生活模式也相对简单,不善于交际,对艺术有他自己的认识和坚持,因此有时候画面略显紧张。不得不说,画中主体是刘威自己一部分的写照,少年作为主要形象,虽然慢慢地成熟起来,渐渐演变成一个似乎成为成人的少年,但直到今天也没有完全发展成为成人,还保留着少年的许多基本特征,仿佛他不愿长大,依然怀揣着理想和希望。对画中少年来说,成人世界是一个丛林世界,是一个充满诡计和竞争的阴暗世界,弱肉强食。刘威在他十年左右的职业生涯中,描绘的是一片祥和与祛除了伤害的田园或花园世界,虽然有过历练但仍旧不能预知未来的状态,可以说,刘威全部的画都是幻想的艺术,类似于“白日梦”或“小小说”,弗洛伊德曾把艺术中的幻想视为对自我的慰藉,不同于宗教话语或仪式,它们虽然都是对自我欲望的实现,但宗教话语怀有实现的目标,在实现中使他们创造的形式和表象化为乌有,而艺术的幻想手段则是通过种种形式和种种形象,让观看者对艺术家创造的表象及其过程有所认同,其中最重要的区别在于,艺术禁止自我欲望或自我理想的实现,艺术家始终将欲望或愿望维持在未实现状态,因为一旦实现,艺术——至少是艺术家个体所认为的艺术,就终结了,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刘威的画离现实的距离相当遥远,也恰恰是因为相当遥远,刘威今后的画才具有广袤的探索前景。
本次展览共计展出艺术家刘威历年创作精品19余件,展览持续到2018年9月2日,欢迎大家莅临虹墙艺术画廊观展。雅昌艺术网,新浪收藏网、艺美视界网、搜狐新闻、网易新闻、凤凰新闻、亚洲艺术等全国多年媒体对本次活动现场进行采访与报道。